涠洲岛:以火山演化过程中的天然博物馆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闻名于海内外
涠洲岛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24.74平方公里,岛的最高海拔79米。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涠洲岛辖区内总人口1.5万人,人口的85%以上都是客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淳朴。人文景观主要有三婆庙、天主教堂 、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
2020年12月16日,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地质学家介绍,在距今3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第三纪早更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00万年~100万年期间,涠洲岛地区总共发生了4次地幔热柱上升事件。涠洲岛为第四纪火山岩岛,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第四纪以来,该区曾发生多次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晚更新世后期地壳抬升露出水面,形成岛的雏形;二是在内、外力地质应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了涠洲岛的地貌景观。
在早更新世时期,涠洲岛的火山活动局限在横路山、梓桐木、新寮一带,火山喷发沉积厚度达41.24米,在地表尚未出露。中更新世时期,涠洲岛上发生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火山活动,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涠洲岛的火山沉积厚度为24.76米~117.97米,岛的中部厚,四周薄。仅在涠洲岛的南部、东部及北部潮间带内,退潮时有小面积出露。在晚更新世时期,涠洲岛再次发生火山活动,其规模较大,在南湾、大岭海蚀崖、海蚀平台及石盘河岩滩一带均有分布,这一次火山喷发的沉积是涠洲岛出露海面的主要地层。这一时期的火山活动进一步塑造了涠洲岛的地貌雏形。晚更新世后期,地壳抬升,并伴着全球性的大海退,涠洲岛露出海平面,涠洲岛基本形成。
地质地貌
涠洲岛位于广西沿海大陆架之上,3亿年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八千五百万年之后一直处于陆地状态。直到五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早期,此处仍处于干燥炎热的大陆气候环境中。到2500万年开始北部湾地区才大规模沉降,形成浅海陆棚,到300万年北部湾北部海水又渐渐退去,一直到90万年之间,涠洲岛又成为陆地,呈现风化剥蚀状态。气候仍然温暖潮湿间或出现干旱。90万年之后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岛又一次处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万后的晚更新世后期,涠洲岛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现出现今的样子。在250万年之后到7000年之间涠洲地区发生了至少四期数以百次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了岛上地层主体。这中间涠洲岛多次发生海洋风暴以及地震及引发的海啸, 加上平时海水与海岸的相互作用, 形成了现今涠洲洲岛丰富多彩的海蚀、海积、海滩地貌。
涠洲岛95%以上的地层是火山岩组成,岛上有许多火山喷发的遗迹:南湾火山口、横路山火山口、鳄鱼山火山口、斜阳岛村火山口及斜阳岛婆湾火山口。在波浪、海流、潮汐的侵蚀下,涠洲岛海岸基岩出现海蚀洞、海蚀沟、海蚀龛、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台、海蚀窗、海蚀蘑菇等地貌。
涠洲岛的岛形近似于圆形,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从地质状况来看,涠洲岛为玄武岩台地,地表微微起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紫红色玄武岩风化物。岛之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东、西拱手一带最高,海拔均在75米左右,向北逐渐倾斜,到北部之北港村一带海拔降至20米左右,然后逐渐过渡到平坦宽阔的沙质海滩,地貌类型比较简单。
涠洲岛的南半部以海蚀地貌为主,无论是海蚀崖、洞,还是海蚀台、柱发育得很成熟;北半部则以海积地貌为主,有沙堤、渲湖、沙滩及礁坪。在海蚀地貌中又以南湾沿岸为典型。南湾原是一南边破口的火山凹地,被海水淹没形成海湾,其周围是火山沉积岩。在海浪和潮汐的交相侵蚀下,潮间带附近的岩石首先遭到破坏,便形成了呈层分布的海蚀洞穴,而洞穴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持后沿垂直节理断裂或崩溃下来,于是又形成陡峭的海蚀崖。东、西拱手间近5公里长的海湾上布满这种海蚀崖,它们高度在30~50米之间,坡度大于75°。
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在崖脚下被保存下来的天然平台。南湾东侧猪仔岭脚下的海蚀台不但平坦,而且在其台面上经常可以发现很多火山弹及共形成的冲击坑。每当台面上的火山弹被冲走后,海浪还会挟带岩屑继续磨蚀那些坑坑窝窝,使之形成大大小小的圆桶状瓯穴。海蚀产台上有时会残留下一些坚硬的岩石柱体,这就是海蚀柱。猪仔岭就是一个巨大的海蚀柱,高35米、宽不足30米,长却有100米左右。
涠洲岛的海滩以宽阔平坦的沙质海滩为主,一般宽150~300米,沙砾层厚4~8米,平铺于玄武岩之上层部岸断间或有玄武岩出露。潮间带一般比较宽阔,最宽者可达150米。潮下带宽约60米,有珊瑚分布 。珊瑚的下面就是礁坪。被波浪打碎的珊瑚残体很容易与壳沙砾等堆积胶结成海滩岩。涠洲岛北港一带的海滩岩从古泻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带上部,覆盖于玄武岩之上。
原来的火山口已变成了南湾的深水良港,火山形态十分明显,火山口为高达50~80余米的弧形陡壁。
涠洲岛北部潮上带有新老两道沙堤,南部海蚀崖上有三层海蚀洞,崖脚有两极海蚀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涠洲岛一直在间歇地抬升,其幅度可超过20多米。
景区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12年,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占广西鸟类种数543种的34.125%。这些鸟类中共有13种被IUCNX列为受胁物种,其中濒危(EN)物种有3种,易危(VU)物种有6种,近危(NT)物种有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包括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候鸟(包括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186种鸟类中,候鸟有172种。留鸟仅有14种。在候鸟中,旅鸟最多,有117种,冬候鸟48 种,夏候鸟7种。
植物资源
涠洲岛的树种主要为苦楝、桑、黄葛树 、樟树等。新引进树种主要是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和桉类等,主要为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构成的防护林。
景区简介:
三婆庙
三婆庙又称后天宫,建于清乾隆三年。利用海蚀洞做天然屏障,庙与岩洞巧妙结合在一起,高度体现了涠洲人的劳动智慧。三婆庙之名,据说是福建妈阁庙,台湾妈祖庙的别称。三婆庙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院外花木茂盛,岩石纵横,曲径旁通,直达山间,风景幽雅。庙侧绿荫下,有几口仙人井,涌泉常溢不断。井水有口甘生津,清凉解毒之效。庙内,香火不断,拜祀、求签者络绎不绝。
鳄鱼山
南湾鳄鱼山景区,包含了鳄鱼山、五彩滩、红色广场、南湾海洋运动公园以及部分海域,总面积是3.8平方公里。南湾鳄鱼山景区以美丽的海岛风光、典型的火山地质遗迹、奇特的海蚀微地貌景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气候闻名海内外。
天主教堂
圣堂景区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是中西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见证。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堪称别具一格。
博物馆
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游客中心综合楼二楼,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主要以火山地学为主体,以科普展览为主线,展览区内以图、文展版及实物标本陈列为主,再与声光电、电子沙盘、仿生、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二维码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来重点突出涠洲岛的火山岛特色,是一个集火山地学、海洋(历史)文化、科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然科学馆。
五彩滩
五彩滩,位于涠洲岛东部,因退潮后,海蚀平台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而得名,是岛上观赏海上日出的绝佳地点之一,退潮时,大片的海蚀平台裸露出来,经过海水打磨,犹如一幅幅印象派艺术画卷。在五彩滩,可以同时看到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位一体的地质结构;还可以看到涠洲先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而留下的古采石场。
石螺口
石螺口景区因海滩形状像一个螺口,还有各种各样的海螺分布,故而得名;海滩周围有着涠洲岛生长最好、面积最大的珊瑚礁群。作为最浪漫的西部地带,石螺口景区以其独特的珊瑚沙滩、清澈如镜的海水和最适宜观赏缤纷的珊瑚世界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是观海上日落的最佳地点之一。
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原名滴水岩,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由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典型的海蚀地貌,裸露着的岩层,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十分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故称“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是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
海洋公园
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北海市南部海域,是全国10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总面积2512.9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1278.08公顷,适度利用区1234.84公顷。涠洲岛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北面、东面、西南面,是广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分属26个属科、43个种类。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南海区特色生态系统,具有高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的特点。
涠洲岛灯塔
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可观赏全岛风光 。
景区人文:
古诗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剧作家、诗人汤显祖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游览涠洲岛后留下一首诗《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其诗云: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从诗中的描述来看,汤显祖是从海上来看涠洲景色的,在明代,涠洲岛就是一个人群聚居的地方,当时涠洲已具一定的开发程度。
风俗
涠洲岛客家来源历史
涠洲岛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生活在涠洲岛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涠洲岛,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涠洲岛妈祖
和中国沿海其他地区渔民一样,涠洲居民大多敬妈祖(当地人称“三婆”,因妈祖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为神明。涠洲三婆庙(又名妈祖庙,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部南湾港北部,庙建于火山悬崖峭壁下,依山傍海,建筑别致。因原天后宫由于处在悬崖峭壁下面,非常危险,便在它的前面模仿新建一座天后宫。庙宇呈褚红色,院内有棵老榕树蔽日成荫。每逢年节、渔船出海和返航,居民用鸡鸭鱼肉、珠宝敬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农历十月收获季节,渔民均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谢三婆保佑平安、丰收之恩。此举当地人称给三婆“还福”。涠洲岛三婆出游活动每年都举行一次,一般为年末举行。
-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石壁峭立狭如壶口——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图]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长安城“三大内”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图]
-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图]
- 山峦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图]
-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玄奘修建,盛唐风貌,文化体验[图]
- 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罕见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5A级景区[图]
- 法门寺:5A级景区,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地[图]
- 五岳之西岳——华山,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图]
- 黄帝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图]
- 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