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村苗寨民俗风情为特色的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黎村苗寨民俗风情为特色的黎苗文化旅游区

    时间:2024-01-09 00:41:10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372次   【】【】【网站投稿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规划面积5000余亩,始建于1993年,是以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为基底,以黎村苗寨民俗风情文化为特色的黎苗文化体验观光旅游区。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资源种类齐全,由非遗村、甘什黎村、谷银苗家、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15年,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景区环境:

    地形地貌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五指山脉南麓的延伸部分,属于低山丘陵地地貌,地形四周高,向里倾斜。最低点位于东北部低洼农田,高程约153.6米;最高点位于东部,高程约359.3米;场地高差跨度约205米。坡向分布比较丰富,且景区所处谷地走向为西南向东北方向,主要坡向还是以西北向为主,北向次之。
    气候特点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由于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匀,呈明显干湿两季,气候年均温25℃,1月均温为20℃,7月均温为28℃。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干湿季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
    土壤特征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土壤母质是花岗岩,表上层较薄,渗透性较强,属薄有机质薄土层粗砂褐色粘红壤。由于雨水冲刷,土表有10%的裸岩和约20%的粗砂。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所在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巨蜥、蟒等,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水鹿、穿山甲、原鸡。植物有34科63属88科,94%属乔木,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15种,海南省级保护植物54种,主要科是龙脑香科(2属),其次是大载科、樟科、梧桐科、无患子科、楝科、桃金娘科、壳斗科、木兰科、棕榈科等。

    景区简介: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资源种类齐全,由兰花小木屋、田野黎家、黎苗风味美食街、《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谷银苗家、甘什黎村、非遗村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景点
    兰花小木屋民宿体验区:该区邻山侧畔,雨天可以听到“田野蛙鸣”,夜晚可以看到“星光斑斓”。
    田野黎家民宿体验区:仰望可见峰峦叠嶂,俯视可见黎家传统船型屋,可使游客体验隐逸田园之感。
    黎苗风味饮食文化体验区:在波隆人家可食槟榔,在黎家美食一条街可品尝黎家小吃。
    《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体验区:该区可观看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该演出被国家商务部等六部委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每天会上演4场,展示黎族打柴舞、舂米舞等黎族生活景象,以及原始的钻木取火、自制的黎族乐器、世黎锦纺织技艺等黎族传统文化也被融入到歌舞演出中。
    谷银苗家文化体验区:该景点有雨林茶楼、苗族狩猎文化区、山寨门、牛角号、迎宾区、蜡染人家、苗家小学体验区、狩猎人家、蜂农人家、蛇农人家、苗族演艺厅——望天眸(刀山火海演出)、百鸟园、石祖崇拜区、雨林吊桥、谷银、蜘蛛科普园等项目。
    甘什黎村文化体验区:槟榔谷甘什黎村,由上村与下村组成,为赛方言黎族,约有人口400余人。该景点即“甘什村”,有荣誉馆、图腾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百年谷仓群、黎族文身馆、山栏文化馆、酿酒坊、陶艺馆、百年古黎村、摘槟榔爬树表演、打柴舞、闹隆闺、扎鱼、丰收乐古乐表演、椰子坊等项目。
    非遗村文化体验区:该景点有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等主题博物馆,三月三广场、海黎广场、台湾精品馆、非遗一巷、非遗二巷、观景平台、百年文化长廊、无纺馆、麻纺馆、棉纺馆、龙被馆、黎锦展销中心等项目,展现给游客的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黎族打柴舞、船形屋、黎族文身等。
    主要场馆
    山栏文化馆:原始时代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据海南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培育出旱稻品种—“山栏稻”。山栏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需经过砍伐树木、焚烧、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该馆即展示“山栏稻”的历史。 
    黎族文身馆: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是中国古代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在黎族中仍有遗存。该馆中展现了黎族五大方言区的文身样式,还通过蜡像还原了当时黎族人文身的场景及所使用的工具。
    陶艺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露天烧制是其特点。陶艺馆的外形是一个巨大的陶制蒸酒器,馆内以“取陶泥”“制坯”“烧陶”“加固陶器”等流程,图文并茂及实物展示的方式展现了黎族人完整的制陶工艺。
    图腾艺术馆:图腾艺术馆内收集有海南民间艺术家陈玉湘用自己研发的新型环保雕塑材料(纤维混合粘土)制作而成系列彩塑艺术作品,如《黎族三月三》《五指山女神》《大力神》《蛙》《渔归图》等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图腾崇拜、民间故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黎族民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该馆内收集了不同年代,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石斧、蒸酒器、捕鱼腰篓、弓箭、粉药枪、手捻刀、头骨簪、独木凳、新娘盛装等物件配以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从生产、生活、饮食、工艺、婚俗、节庆、乐器、交通传信、宗教信仰等方面展现了黎族人的生活风貌和民族历史。
    龙被馆:龙被,是海南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美术品,龙被馆内珍藏了几十幅龙被作品,其中包含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等。
    棉纺馆:海南岛上自古多有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该馆内是一条展示长廊,以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麻纺馆:该馆收集了黎族人在麻纺织史时的各类麻纺织制品和制作工艺。
    无纺馆: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树皮布的出现,成为了制造衣服的好原料。无纺馆,展示着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及各类树皮布的珍贵制品。
    体验项目
    牛拉木轮车:旅客坐于木轮车之上观赏景区内的田园风光,赶牛的黎族阿哥会操着一口带有当地特色的普通话,向游客介绍沿途景色,讲解黎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
    攀藤摘花:“攀藤摘花”是黎族人民创造出的一项比赛活动。两树之间以藤相连,藤的一端插上鲜花,大家竞相攀上绳子,拼尽全力悬到对面去采摘,谁用时最短,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拉乌龟:“拉乌龟”是黎族青年们摹仿乌龟行走的动作创造出的一种体育游戏。对阵双方各自将绳子的一端牢牢地捆在腰上,然后双方向相反的方向,双脚双手拼命向前用力,直至将对方拉过规定的界线,就获得了胜利。
    竹竿舞:是黎族民间舞种,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跃,后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做各种的动作。当一对舞者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
    高空滑索:高空滑索是一种集游乐、体育运动与一体的的项目,让游玩者可以体验“凌空飞渡”的感受,同时又可以俯瞰的热带雨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