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神农山:传说中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神农山:传说中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时间:2023-12-10 00:40:51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616次   【】【】【网站投稿

    神农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与晋城市山河镇狄河村交界,神农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02平方公里。传说,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故而得名神农山,神农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神农山景区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麓,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三大天门较泰山早154年。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仙升之所。



    景区简介:

    紫金顶
    俗称“北顶”,是神农山的主峰,海拔1028米,傲立群山之巅,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号称“中天玉柱”。紫金顶部为1000平方米的平台,四周为悬崖峭壁,悬崖上生长着古老的白松,实为登峰造极之所在。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筑炉炼丹。峰顶常年紫气环绕,金光流溢,与南顶武当并誉海内外。紫金顶上还有一个长、宽、深约1米的石坑,相传是伏羲氏卧听风声、悟画八卦之处,名叫“八卦坑”。
    卧虎山是紫金顶东南方向半山腰中两条河谷之间的一道山岭,山岭西高东低,最前方为一断山崖,状如从紫金顶上扑下的一只猛虎,头、耳、爪依稀可辨,所以名叫卧虎山。
    静应庙
    静应庙,当地俗称二仙庙,供奉道教上清派祖师紫虚元君魏华存,因民间信仰称二仙奶奶,俗称二仙庙,地处仙神河谷东岸台地,大庙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依紫金山麓,西临仙神河,南瞰山口“八一水库”,后望沐涧山大仙掌。静应庙座北面南,平面趋势略近似长方形,有弧拱,如神龙摆尾;建筑基本为对称布局,四周原有墙垣。按记载,静应庙通阔百米余,进深一千五百多米,现存尚有部分原有墙垣基础,复建后庙院通阔为38米,进深288米。庙前约30米为“灵枋”,今存基石与夹杆石,基石雕长方须弥座,夹杆石为伏龙盘鼓,雕刻细腻,技艺精湛。山门名曰“端门”,为过庭式。过端门进入庙中,中有石铺甬道,在近百米的甬道上原有三道门,现存基础。
    由南向北依次为朝阳门、仪门、正阳门。两侧厢房,分别供奉各路真君全神。过正阳门两侧为东、西九间阁,向北30米左右为紫虚元君大殿紫虚宫及前卷棚,大殿后为飞来石,上有梳妆台;东九间阁供奉抬护鸾架功臣,西九间阁为两层,一层供奉十二金龙老母;二层为藏经阁,因历史原因,大量典籍遗失,无有遗留。仅复建包括大殿、东西九间阁、钟鼓楼等在内的部分建筑,尚有大量建筑遗址,如瑶池圣阁、九皇殿、包公殿、太乙殿、救苦殿、甬道东西厢房各路真君殿,以及厨房、斋堂、寮房、祭殿、和后山门外的后花园、山庄园林等。 
    龙脊长城
    从紫金顶北望,一道峻拔山岭象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跌宕不驯,奔向太行山的层峦群峰之中,其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又像人工堆砌的长城一样,被地质专家形象地称为“龙脊长城”。龙脊长城最高海拔1020米,整体长约11.5公里,现开发游览线路2.5公里。龙脊长城有五奇:一是岭奇、二是松奇、三是石奇、四是路奇、五是景奇。顺岭而行,两边是刀劈斧削的悬崖绝壁和深不可测的幽谷险壑,一步一景,一松一景,一石一景,乃神农山风光绝佳之处。如果说攀紫金顶是登高观景,那么游龙脊长城才是历险揽胜,才能真正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
    桃花溪
    从伏羲峰到一天门之间的一条长约1.5公里的峡谷名叫桃花溪,又名西贝涧。每逢阳春三月,满溪桃花盛开,就象是天然的长轴画卷。阴雨季节,桃花溪流水滴瀑,雾气茫茫,登山之行犹如仙境。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当年经此登紫金顶探险揽胜,就被这里的优美风光所吸引,挥毫赋诗《题西贝涧》一首,诗中写到“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幽泉间复逗石侧,喷珠漱玉相交喧”,便是对桃花溪风光由衷的赞美。
    南天门
    位于紫金顶的最南端。置身于此,云雾缭绕,如临灵霄宝殿。站在这里,极目远眺,会感受到山之雄伟。前方是俗称“牛角川”的沁黄河冲积平原,太行山到此戛然而止,母亲河黄河依稀可见,它形成了大山、大河、大平原的壮丽景观。
    山前的怀川大地用它甘甜的乳汁,孕育出了韩愈、李商隐、朱载育等历史文化名人,背后是连绵起伏、逶迤不绝的八百里巍巍太行。清代诗人张用达曾用“置身云路觉天低”来形容南天门的雄伟壮观。 
    一天门
    是登临紫金顶的咽喉要道,其西南侧有一碑楼,内置明隆庆二年刻立的“紫金坛创修庙门记”石碑,碑刻为龟趺圆首,首身一体。由该碑刻得知,此门建造于明嘉靖42年,比泰山的一天门还要早154年。
    一线天
    在距今4.9亿年前的晚寒武世形成的薄层状碳酸盐岩地层中,流水沿近东西向发育的断裂长期冲刷、溶蚀,形成了这条长50米、宽仅2—5米、高达100余米的线状峡谷。谷底望天,天成一线,故名。
    云阳寺
    云阳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叫寿圣寺,元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增建了圣果寺。 现存山门、四大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大雄宝殿四座建筑。寺院的东北方向现存方形密檐式砖塔3座,塔高4—6米,仿唐代风格,分别为元、明、清三代建造。云阳寺(佛教)和清静宫(道教)仅一墙之隔,是一处我国极为罕见的佛道共荣之所云阳寺依山傍水,借助山势逐层而上,四组建筑群依次排列在高差5米的四级平台上,在鼎盛时期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0000多平方米。1982年,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云阳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阳寨
    云阳寨始建于隋唐时期,历代多有整修。寨门用青石砌成,顶端有石垛。古代云阳寨是沟通豫晋两省的雄关险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明皇李隆基在游览神农山时,写下了《早登太行山言志》一诗,其中“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带给人以“白云”和“朝阳”之恋的无限遐想,于是后人就把这里命名为“云阳寨”。
    清静宫
    清静宫始建于公元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一处清代无梁建筑群。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正中为三皇阁、左为王母殿、右为玉皇阁,均为双层楼阁式建筑,其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建筑风格上打破了轴线对称的佛寺道观建筑格局,把东方的窑洞和西方的楼阁结合在一起,且取材均为石材,堪称中原古建筑一绝。
    临川寺
    又名龙泉寺、静安寺。该寺始建于汉晋年间,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宋、元、明、清多次增修,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大佛殿、三棚阁、龙官庙、朝阳洞、玄天玉女洞等七处建筑。 景区位于仙神河东2公里处的老垄沟北端山腰平台上,据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年)六月,河内野王(今沁阳市)山上有龙死,长可数丈。即此,故名。
    溯沟而上,山神坡上有一小庙,名曰山神庙,相传唐时孙思邈采药至此,路遇猛虎,被山神所救,后世人于此立庙祭祀。它是进入临川寺的前门。
    沐涧寺
    位于二仙庙北1公里处的仙神河西岸,沐涧山山腰上,寺前一涧自西而来,逆水而上,可达一涧自西而来,逆水而上,可达西石瓮。
    沐涧寺坐北面南。唐贞观年间,皇爷鄂侯名僧肃然创建。本名果禅院。东西宽30米,进深百余米,面积4600多平方米,寺中保存有肃上人的禅房。前中后殿等建筑16座,后周及宋、金石经幢3座。
    沐涧寺门前有东西长40多米,南北宽20多米的平台,平台上林木茂盛,东侧立有36字狂草倒书碑。右侧立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沐涧寺金桩前殿倒书碑记”及布施四通。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内有光绪十一年创修前后殿碑记一通。前殿左右有砖石洞扩哦式结构建筑,右曰“桃花洞”。右柱上刻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建置题款。
    沐涧寺地处名山,环境幽美,泉出圣水,川流寺中,两侧竹树花卉荫合,其后高山雄峙。在其西南1.5公里处有西石瓮。西石瓮位于山涧之尽头,圆形,上小下打,游人至此,如在瓮中,故名。四周壁上,唐代以来有题记。在涧与仙神河交汇处,有鸣玉亭,道光五年记载:“唐鸣玉亭,三大篆字,无年月,高四尺三寸,广一尺三寸,在河内沐涧山”。
    沐涧寺是自唐以来的佛道胜地,石刻题记犹多,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处独具秀、幽风格的景点。
    1982年,沁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谷寺
    真谷寺创建于隋代,唐、元、明、清历代续修。先后修建有福地洞天门、山门、大钟岭、马武寨、太行门、禅师隐真洞、太平寺摩崖、四大天王殿、齐天大圣殿,白衣大士殿、三佛殿、法兰殿、龙王阁、十二老母殿、地藏王菩萨殿、五姑娘殿等规模的寺院。但随着朝代的更替,寺院已几经兴废。先后易名悬谷寺、真谷寺、太平寺、上开化寺等。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留下了众多的佛教遗址,崖壁题记多处,寺院碑记20余通,给世人留下了珍贵资料。
    真谷寺景区位于静应庙西南海拔500米处的山腰,东连大钟岭,西连阳洛山,两山夹谷,向北绵延2公里,谷若盘龙,龛如盎腹,峭壁悬崖,雄险兼奇,泉涌溪流,苍翠葱郁,寺窟在抱,碑林书壁,隋代开发,历代继承,福地洞天,佛道胜地。北魏时在此兴建寺院,开窟造像,称“太平寺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摹刻金刚经,续造窟龛。寺名几经演变,更名为“开化寺”“悬谷寺”“真谷寺”(贞谷寺)。
    其寺是中原古文化的一部分,寺观庙坛建筑群及古文化遗址十五处,洞窟三处,摩崖造像1300余尊。题记多处,名人名记多处,帝尧放勋,汉广武、唐太宗、宋徽宗、元仁宗、乾隆及李白、李商隐、韩愈、王铎等文人墨客都幸游抒怀。被誉为“小龙门”。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处于二仙庙景区西侧的悬谷山间,号称豫西北“小龙门”。站在悬谷山东边的山岭上,古代建筑遗迹清晰可见,在岭崖边原有一座钟亭,古人称此岭为“大钟岭”。由此我们也可想象古代那晨钟暮鼓、木鱼唱经的景象。现已亭倒钟没,仅存基础。顺大钟岭前行至山谷口,山路叉开,叉路正中为老母宝殿,向右可行至沐涧山,向左通过山门便进入窄涧谷内。窄涧谷,明清时更名为“悬谷山”。北魏时在此兴建寺院,开凿造像,称“太平寺千佛岩”,隋唐时开窟造像达到鼎盛,五代及金、明、清等时期又摩刻金刚经、续造窟龛。寺名几经演变,先后易名为“开化寺”、“悬谷寺”、“真谷寺”。寺院历代扩建,民国年间废圮。而摩崖造像仍存于山间石壁上,现存三窟六龛。

    神农山自然风光优美。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遍布16000余株珍稀树种龙鳞松的白松岭,一岭九峰,犹如巨龙横亘山巅,被地质专家形象地誉为“龙脊长城”。神农山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被称作“天然氧吧”。这里有植物1912种,名贵中药材300余种,当地流传着“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的俗语;神农山动物种类繁多,有陆栖脊椎动物260余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国家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太行猕猴,共有3000余只,分属9个猕猴群。15600余株白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