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景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1961年3月4日,殷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区特色:
殷墟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地理坐标为114°18′50″E,36°07′36″N,海拔约80米,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
景区历史:
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
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敦煌藏经洞敦煌遗书、居延烽燧遗址汉简、清内阁大库档案等是中国近现代在史料方面的四大发现,呈现出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原始材料。其中尤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价值最高、意义最深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振玉确认甲骨文的出土地位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此后10年间在殷墟发现了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任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曾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李济到达安阳,亲自主持殷墟的发掘工作。
民国十九年(1930年),梁启超的次子、同样留学美国并受过专门考古发掘训练的梁思永也加盟到殷墟发掘队伍中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发现的编号为YH127的大型甲骨埋藏坑,一次出土刻辞甲骨1.6万余片。
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恢复了中断13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并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著名的武官村大墓。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安阳设立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专门负责殷墟的田野勘探与发掘工作。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殷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安阳市文物工作队(今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殷墟保护区外缘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1989年12月,河南省政府划定了殷墟保护区范围。
1995年,安阳市殷墟管理处成立,专职负责殷墟保护和日常管理。同年,安阳市政府颁布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
1998年,在殷墟东南部安阳市水利局院内的夯土基址内清理出一枚兽面纹印章。
2001年3月,安阳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同年9月,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自2001年10月10日起施行。
2003年6月,河南省政府核准《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并予以颁布施行。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项世界遗产。
2009年,在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贞人墓出土文字印章。
2010年,殷墟南部刘家庄祭祀坑发现一枚文字加夔龙纹印章。
2022年11月,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洹河北岸新发现一条大型东西向道路,洹河北岸道路网格局初现“真容”。
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通报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报会上,正式发布小屯宫殿宗庙区新发现一处大型池苑遗迹,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景区简介:
宫殿宗庙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主要分布在安阳小屯村东北,南北长1千米,东西宽0.65千米,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经过近90年的发掘,共发现商代晚期大型建筑基址80余座。殷墟这些大型建筑基址大多为四合院式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村北、东北等共发掘有54座宫殿建筑基址,当时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基址位于宫殿区的北部,为“后寝”,乙组基址位于宫殿宗庙区的中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前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大量宫殿基址被发现。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规划宏大,基本上符合宫殿“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筑于夯土台基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凹”字形等几种,建筑形制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建筑基址的修建方法是:先在殿基下面挖一个与殿基大小相差无儿的长方形竖穴基础坑,然后以比较纯净的黄土逐层填充并夯实。每层的夯土厚度约为9厘米,夯窝密集。当夯土台基筑出地面一定的高度之后,再根据宫殿建筑结构的需要,挖出圆形竖穴柱础坑,放上柱础石和竖上立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型宫殿的柱础竟是铜质的。特别是还发现有用人“奠基”的现象。这是在宫殿夯土台基筑成之后,在土台基上挖出长方形竖穴,然后把用作“奠基”的人用席子卷好填人穴中,填土夯实。这些被“奠基”的牺牲者,多为战俘与奴隶。在小屯及其附近,还发掘出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宫殿建筑基址。这些成片有规律分布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位居洹河自然形成的河曲内的高地上,构成了殷墟遗址最核心的部分。1987年,安阳市根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复原了乙二十基址,成为殷墟宫殿宗庙区内的主体建筑。
殷墟王陵
王陵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这里已发现大墓及较大墓13座、祭祀坑2500多个,已发掘大墓12座、祭祀坑1400多个。
王陵区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有8座大墓;东区以祭祀坑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区南部和北部的中段,此外有1座大墓、4座较大墓。13座大墓或较大墓的地上均无封土,陵墓均为坐北朝南,墓室口大底小呈方斗型,墓平面呈“亞”字形、“中”字形或“甲”字形。
这些大墓、较大墓排列有序,分布密集,虽有个别陵墓墓道之间有打破关系,但墓室绝无叠压现象,这充分说明王陵区13座陵墓的位置是按照相应规划安排的。13座墓中,有“亞”字形墓8座,每座墓有4条墓道,被视为规格最高的陵墓,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帝王陵均取此形制。“中”字形墓3座,南北各有一条墓道。“甲”字形墓1座,只有南墓道。
殷墟王陵的突出特点是盛行人牲人殉制度。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坑主要分布在东区,排列集中而有规律。这些祭祀坑根据坑口大小、方向、深度、埋葬内容、骨架姿势和数量及坑间距离等分成若干组。每组祭祀坑有一排坑或几排坑不等,祭祀坑数量不一,多者有数十个坑。同一组坑应属于同一祭祀活动。祭祀坑根据埋葬内容,可分为人坑、动物坑和器物坑。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安阳市北郊,因地处洹河北岸,被定名为“洹北商城”。城址呈方形,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有重叠。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2150米。总面积约4.7平方千米。方向北偏东13度。宫殿宗庙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宫殿区内现已发现数十处夯土基址。其中规模最大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宫殿区的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居住址。其中西北部的居住址经过局部揭露,清理出大量房基、水井、窖穴。居民点周围也发现一些墓葬。
洹北商城的发现毫无疑问地改写了传统的“殷墟”概念。城址内发现的文物、建筑遗迹以及相关地层关系、碳十四年代等,表明这是一处年代略早于过去所知的“殷墟”范围内的主要遗迹和遗物的城址。学者们推测这一城址与以小屯为中心的传统殷墟所在,是一前一后的商代都邑。
匈奴墓葬
2017年5月,考古人员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8座匈奴墓葬。这些匈奴墓葬排列整齐,墓葬形制相同。从出土的器物判断,这些墓葬晚于殷墟时期,且与中原墓葬的形制内容有所不同。它的时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距今1800年左右。
殷墟文物:
据了解,科学发掘90年来,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
甲骨文
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文字,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早在19世纪末期,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翻耕土地时便不断发现甲骨,并当作中药材“龙骨”使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定它的文字价值,进而研究确定是商代占卜用的甲骨。后经王襄、罗振玉等学者研究,揭开了甲骨的奥秘,找到了殷墟。已发现甲骨十五万片以上,有不相重复的单字四千五百个左右。每个甲骨文单字基本上由长短线条互相配合的点划组成,形体呈方块或长方块。从汉字结构的规律上看,甲骨文以象形、形声和假借字为主,这些表明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堪称中国汉字的鼻祖。甲骨文与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并称人类三大古文字。甲骨文中有世界最早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有世界最早的医疗档案,有完整的十进位制数字系统。根据考古发掘,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甲骨文,主要盛行于商代,西周时渐为金文所代替。
青铜器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跟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文化相比,其特点是更强调青铜容器。就是礼器。殷墟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为最高水平,展示了我国商朝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民就已经知道了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工匠们通过铜、铅、锡的配比,铸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制品。青铜兵器自然是殷商王朝为了巩固和扩张国家的势力进行战争时的主要武器。青铜器还是商超王族权利、财富、地位的象征。在殷墟陵遗址出土了很多成组的青铜陪葬品。器具搭配方式和数量可以说明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高低。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妇好墓
妇好墓深7.5米,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还有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狗殉狗。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被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
印章
1998年在殷墟东南部安阳市水利局院内的夯土基址内清理出一枚兽面纹印章。
2009年在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贞人墓出土文字印章。
2010年在殷墟南部刘家庄祭祀坑发现一枚文字加夔龙纹印章。
-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石壁峭立狭如壶口——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图]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长安城“三大内”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图]
-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图]
- 山峦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图]
-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玄奘修建,盛唐风貌,文化体验[图]
- 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罕见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5A级景区[图]
- 法门寺:5A级景区,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地[图]
- 五岳之西岳——华山,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图]
- 黄帝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图]
- 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