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

    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

    时间:2023-12-02 00:13:21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302次   【】【】【网站投稿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蓬莱水城景区内,地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蓬莱十大景”中有八景位于蓬莱阁;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蓬莱阁是由白云宫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主体建筑、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统称为蓬莱阁,总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



    景区简介:

    蓬莱阁
    综述
    蓬莱阁主体建筑在蓬莱阁建筑群后部居中,阁高15米,坐北朝南,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重檐八角,阁上四周环以朱赤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处所;阁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阁西侧有避风亭,又名海市;阁东侧建有卧碑亭和苏公祠;苏公祠东有宾日楼、普照楼和观澜亭;阁后有仙人桥,传为八仙过海处;阁东侧前部为白云宫,主体建筑是三清殿;三清殿东为吕祖殿,弥陀寺在南部山下,为独立建筑。 
    底层
    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方悬“蓬莱阁”巨匾仿品;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刻石三方。
    二层
    蓬莱阁二层长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根,木栅格扶栏,北、东、西侧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二层阁门南向,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之“蓬莱阁”巨匾原品;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情节创作的“八仙醉酒”组塑。
    西耳房
    西耳房北面东立有清代《重修登州蓬莱阁记》,房内西壁嵌有清代“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大景刻石十方,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均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丹崖山南麓,为庙宇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渐低分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曾是烟火甚繁的佛寺,规模较大;宋元以后,蓬莱阁道教渐盛,弥陀寺香火渐稀,今存前殿、正殿和东西厢房;前殿长8.93米,进深4.9米;正殿长9.82米,进深8.85米。正殿前有一东西向甬道,分别通圆形角门;东、西角门门额,外曰“蓬壶”,内曰“胜境”,正殿内有金柱四支,北壁正中额题“天风海涛”四字,为刘海粟亲题。靠墙摆放着紫檀木雕花家具十余件、绢绣八仙七彩屏风一对,四壁悬挂名人字画。
    龙王宫
    龙王宫,原位于丹崖极顶,称广德王庙,建于唐贞观年间,《蓬莱阁志》稿称:唐代丹崖山巅有建筑名“神工”,曰“一根梁架阁”,主祀丹崖山神,不知所据为何。遍考旧志,无当时登州港附近龙王专祠的记载,而丹崖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古港毗邻,又是制高点,情理之中当有,故此从广德王庙说。
    龙王宫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总占地面积2117平方米;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有前廊,两支明柱书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明廊西侧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设高台神龛,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有八名站官,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殿北门扉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海降甘霖。楣批“风调雨顺”。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两支明柱题联:“赠大圣定海神珍千年魔尽,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殿额“福庇海邦”;殿内亦设高台神龛,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各塑四名侍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步辇、仪仗,今不存。
    子孙殿
    子孙殿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其正门即天后宫一进院落西北耳门,殿为庙宇式建筑,门上有匾,悬额“熊罴赐梦”;殿内备有蒲团、香炉,殿前正门内南侧壁上设有“宝库”,东、北、西皆有高台,北高台上设联体神龛三个,中龛祀送子娘娘坐像,东西龛分别祀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坐像;东西高台上分别立有麒麟送子、天王送子组塑;子孙殿主祀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保佑儿童心明眼亮,志向远大;疹子娘娘保佑儿童顺利通过疹子关。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子孙殿东,正门在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占地3000余平方米,四进院落,中轴式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垂花门、东西两庑、正殿、东西耳房、后殿,皆为庙宇式建筑,主祀女性海神林默;天后宫有正门三楹,与宫墙联体,古朴厚重,额题“显灵”;门东侧壁上嵌浮雕石佛一尊,汉白玉质地,线条优美流畅,据考为唐代遗物;天后宫正门内一进院落南部两侧有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庙宇式楼阁建筑。钟、鼓楼北侧通道间立有三块字碑,分别镌刻《坤爻石记》《松石亭记》和《重修白云宫、海神庙、天后宫、蓬莱阁记》。 
    古戏楼
    戏楼位于一进院落正中,庙宇式二层楼阁建筑,木石结构,坐南朝北,面对天后宫前殿一层南北向有门,可通行;二层南半部为演员化妆与憩息处;北半部为戏台,四根石柱支撑垂珠帘容,北檐下悬“观止”匾额,两侧二柱镌刻楹联:“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每值正月十六天后宫庙会,人们在戏楼上献演俚俗戏剧、歌舞,给天后娘娘祝寿。
    三台石
    三台石为赭红色巨石,系开山建阁时留于原地的,共6块,分布于一进院落戏楼南北侧,两两相对;平面布局形似三台星座,故清乾隆年间山东学政阮元命之曰“三台石”,并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东短墙南壁上;嗣后,清道光年间因此六石排列形制一如坤卦之象,又位处祀奉女性海神的庙观院内,故又名之曰“坤爻石”,并勒石做记,存于戏楼南侧。另有一说:古登州有航海至高丽者,遇异人,得六松,归来植于庙前,一夕皆化为石,即今三台石,郡人建亭以记,立《松石亭记》碑,碑今存于戏楼南侧。
    吕祖殿
    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庑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年间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纯阳帝君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丹崖仙境牌楼后白云宫正门内院落北端,祀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主建筑为前殿、正殿,均为庙宇建筑;前殿长10.90米,进深6.85米,外廊明柱4支,殿内金柱4支,两侧塑守门神像,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正殿长13.53米,进深10.10米,外帘龙垂莲,殿内金柱14支,正中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神像。
    避风亭
    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部,为轩亭建筑,原址为海市亭,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行,径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避风效果;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
    澄碧轩
    澄碧轩位于避风亭西北的丹崖临海处,为轩亭建筑,多有文人墨客于此观海、赋诗、作画。水光天色,映室生辉,清静优雅,正宜走笔。
    卧碑亭
    卧碑亭位于蓬莱阁东邻,为轩亭建筑,以亭中有苏轼《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得名,亭内另有清代龚葆琛联语碑刻。
    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阁前,建于北宋元符年间;清代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祠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内外壁嵌历代刻石二十余方,其中内壁置有苏轼《海市诗》《望海》《观海》手迹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
    宾日楼
    宾日楼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邻,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联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赏海上日出的地方,有“日出扶桑”之景。
    普照楼
    普照楼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旧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5平方米,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田横山航标灯塔启用后,灯楼导航功能渐失。 
    观澜亭
    观澜亭位于吕祖殿东庑南端,有亭相连,旧志称“望海亭”,凭栏观海,一望无际,故得名“观澜亭”。临之可眺水城全貌和海滨一线景致。值秋高气爽之夜,于此可见“晚潮新月”之景。
    吕祖像亭
    吕祖像亭位于苏公祠东邻,为轩亭木结构建筑,坐南面北,形制小巧,内祀纯阳帝君吕洞宾肖像刻石;亭南面为明万历间李承勋所立石刻,称“吕祖咏海市诗”,楷体。蓬莱阁建筑群旧有吕公亭,有“纯阳洞”匾额,亭内立吕岩像碑,后亭圮,移像碑于今址,重建碑亭。
    感德碑亭
    感德碑亭位于弥陀寺西北,原置于丹崖山腰,为木构八角凉亭,内立万民感德碑,为清康熙年间地方官为颂朝廷普免田赋之德而立;民国初皆毁,建国后修复碑亭并立碑。今存为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木石结构,亭内立感德碑。碑高约2.7米,宽约1.3米,南面镌“万寿无疆”四字,北面镌《重立感德碑记》。
    存史今圮
    白云宫
    白云宫在三清殿南,今仅存山门及院落遗址。据旧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已有此建筑,清顺治、道光年间重修,毁于何年不详。
    镜石亭
    镜石亭亦称石镜亭,原在天后宫门东,亭内藏石一方,光可鉴人,或传思乡心切者,可于石中见到故里家山;亭久圮,石亦失;今避风亭与澄碧轩之间壁上嵌一方黄石,题为“镜石”,是后人所置,聊以补缺。 
    多寿亭
    多寿亭原在蓬莱阁南,明万历年间知府王云露修建,久圮。 
    松石亭
    松石亭原在天后宫门西,据传石得之于海岛,古松所化,或谓石乃高句骊石,明万历兵部主事梁之垣得自朝鲜;石可验晴雨,明万历年间巡道阎士选筑台供之,覆以亭,亭久圮,石亦不知去向。
    李公祠
    李公祠原在弥陀寺中,旧为卫公祠,祀明代都督卫青;清康熙年间改为李公祠,祀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李荫祖及其子安徽巡抚李炳、其孙登州总兵李树德,久圮。
    刘公祠
    刘公祠原在蓬莱阁东,祀清代登州总兵刘清;刘清字松斋,贵州人,亲督重修蓬莱阁工程,因获后人怀念,祠久圮。
    千佛寺
    千佛寺原在蓬莱阁前,久圮。
    毗庐阁
    毗庐阁原在弥陀寺东侧,久圮。
    仲连祠
    仲连祠原在三清殿北,今吕祖像亭址,祀战国时人鲁仲连,建圮年不详。
    排云一见牌楼
    排云一见牌楼原在蓬莱阁南,久圮。
    海峤仙杖牌楼
    海峤仙杖牌楼原在蓬莱阁南,久圮。
    古仙灵地牌楼
    古仙灵地牌楼原在蓬莱阁南,久圮。
    海潮庵
    海潮庵原在蓬莱阁东城堞墙外,久圮。
    海镜亭
    海镜亭原在蓬莱阁东城堞墙外海潮庵以北,曾为镇抚校阅水师所,久圮。
    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综述
    蓬莱阁有历代碑刻、匾额共200余方,主要有铁保“蓬莱阁”字匾、苏轼卧碑、苏帖刻石、陈抟“福”和“寿”字碑、吕洞宾“寿”字碑、施闰章《观海市》诗手迹刻石、薜《观海》刻石、阮元“三台石”刻石、孔继涑诗文刻石、宋庆“篪”字碑、冯玉祥“碧海丹心”刻石、“蓬莱十大景”刻石、汉墓门刻石等。
    陈抟字碑
    陈抟“福”“寿”字碑嵌在天后宫前殿内墙东西两侧;陈抟,生于唐末,为五代道士,隐居华山,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其人书风高古,康有为极喜其笔法,颇多拟之;“福”字碑原在蓬莱阁北偏,清道光年间有人复据华山陈抟“寿”字碑拓本勒石,与“福“字碑并移于今址;“福”字花体,“寿”字草书,书风迥异。
    苏轼卧碑
    苏轼卧碑在卧碑亭内西侧,以横卧而得名。背面刻楷书《海市诗》,正面刻行草《书吴道子画后》;两稿均为苏轼书付史全叔者,碑或即苏公去后史氏所为;原碑毁于元代党人之祸,碑边侧“有金皇统间重勒“隶书小字一行,可知此碑是后人在金代据拓本重刻的;《书吴道子画后》一面,元丰八年的年款署在文中,而年款前后书风有明显差异,不似一气呵成者。前人有据碑刻录文者,不得不将年款后移,也有人勉强解释年款后书风狂放,正证明苏公不拘一法,但都难以解人疑窦。有人作了认真的考证:原来《书吴道子画后》一文,至年款即结束,年款后五行则见于苏轼的《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前几句。为此则不妨推想:原石为刻《海市诗》而选定,诗既刻成,意犹未尽,又在背面刻文,而文之手迹少于诗,不得已,乃在文后拼入意思相关的另一文手迹的一节,以填满碑面,意只在保存书法;此为蓬莱阁上珍贵的碑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苏帖刻石
    苏帖刻石出处不详,无题,内容为苏轼用文同法所画竹幅的题记;字为行楷,较之“卧碑”书风更为典型,文不见于苏轼集中;全文如下:“昔岁余尝偕方竹逸寻静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茎脉缕,牙角节叶,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也,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如非达才明理,不能辨论也。今方逸求余画竹,因妄袭与可法则为之,虽不能得与可万一,聊以酬竹逸知遇耳。并书旧事以为记。元丰二年八月四日眉山苏轼”;此刻石现存于蓬莱阁文科库房。 
    吕祖字碑
    吕祖“寿”字碑在吕祖殿前,明廊西侧,面东而立。“寿”字草体,笔力雄健,盘郁苍劲,碑下款署“光绪甲申仲冬勒于蓬莱丹崖之吕祖阁;志斋郑锡鸿谨摹。江西九江烟水亭纯阳殿“寿“字碑之“寿”字,与此一般无二,当即为摹者所据,九江碑上尚有篆书“九转丹成“四字,意草书“寿”字系草书“九转丹成”四字拼合而成。
    观海刻石
    《观海》刻石为薛公手迹,嵌在苏公祠内东壁;薛公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阁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祀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轼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袁诗刻石
    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嵌在避风亭内壁,共九方;袁可立是河南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切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温如玉刻。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诗后有跋,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
    施诗刻石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闰章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易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
    三台刻石
    阮元“三台石”刻石嵌在天后宫前殿外壁,隶书“三台石”,六石相比为三,如星象也。
    孔裔刻石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共2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为孔子第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年间登临蓬莱阁所作;一方为《蓬莱阁阅水操记》,为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绩撰写,孔子第69代孙孔继涑书;孔继涑是清代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北孔”。
    虎字刻石
    宋庆“虎“字碑刻石在天后宫前院西侧。宋庆,字祝三,蓬莱人,行武出身,清末官至提督。所书“虎“字,草书笔力遒劲,字形端庄,有“虎““篪“两说。
    碧海丹心
    碧海丹心刻石嵌在蓬莱阁南短墙壁间,字大逾尺,每字一石。为民国时军阀冯玉祥偕其友李烈钧游蓬莱阁时,李于蓬莱阁下书就一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冯即以“碧海丹心“为额,后刻石存念。
    汉鹿残碑
    汉鹿残碑,又名汉墓门残石,俗称“汉鹿“。清同治年间在蓬莱城南沈余村发现,碑长1.05米,宽0.46米,厚0.3米;一端空白,一端刻隶书“汉廿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字样,中部浮雕卧鹿,鹿角冲出边栏,较为生动;现存于蓬莱阁文物科库房。
    十景刻石
    蓬莱十大景刻石嵌于蓬莱阁西耳房西壁,共10方,均为墨石阴刻,内容分别为“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作者不详,刻画线条流畅写意,每方景刻配有清人徐人凤诗一首,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蓬莱胜景
    蓬莱阁有“蓬莱十大景”中的八景,分别是神山现市、仙阁凌空、晚潮新月、万里澄波、日出扶桑、狮洞烟云、万斛珠玑、渔梁歌钓。
    神山现市
    神山现市即蓬莱海市蜃楼,古称“登州海市”,又称“渤海海市”,春夏之交于蓬莱阁北海面可以偶见;前人诗曰:跨海空驾五城,依稀冠盖递将迎;当年若使秦皇见,不遣徐生海峤行。 
    仙阁凌空
    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梁,直欲乘风飞去;游人置身阁上,但觉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曰: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晚潮新月
    晚潮新月是一弯新月高悬朗朗夜空,群鸥掠水,海面银光流淌,飞鸿夜鸣,更觉海天深邃,引人遐思。前人诗云:纤阿回驭碧天低,罔象长驱雪浪齐;万叠晶光摇碎影,鲛人珠泪滴玻璃。
    万里澄波
    万里澄波是海中潮小流静,恰值日丽风和,蓬莱阁下便是一望无边的“镜儿海”;邑人杨朔盛赞家乡这微波不动、一碧万顷的海景。前人诗曰:淼淼无垠天宇宽,涟漪不动碧光寒;难凭一叶云中度,止有三山镜里看。
    日出扶桑
    日出扶桑为苏轼述登州所见有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的名句;清代诗人施闰章对此更细致的描写:日初出时,一线横袤,如有方幅棱角,色深赤,如丹砂。已而,焰如火,外有绛帷浮动,不可方物。久之,赤轮涌出,阙象乃圆,光彩散越。不弹指而离海数尺,其大如镜,其色如月矣。前人诗云:海云沆漭覆虞渊,乌宵腾羲驭还;何必烛龙衔始出,沧波原是接长天。
    狮洞烟云
    狮洞烟云是指蓬莱阁北峭崖下有隐仙洞,天将雨时,洞中每有雾气逸出,状若轻纱,缭绕丹崖山腰,煞似一幅绝妙的丹青。前人诗云:“怪石纡回一径深,阴阴古洞纳潮音;仙人丹灶知何在,分得烟云拥碧岑。
    万斛珠玑
    万斛珠玑是指站在隐仙洞前,放眼西望,丹崖峭壁下卵石累累,似珍珠玛瑙,光怪陆离。苏轼有诗序曰: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每当潮落,珠玑铺岸,璀璨照人,迄逦东西,不见尽头。前人诗云:千尺寒云锁翠微,一湾碧浪漾明矶;似从汉渚逢游女,携得双珠满袖归。
    渔梁歌钓
    渔梁歌钓是指蓬莱阁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翘如跃,名曰渔梁;时有三五老翁垂钓其上,得鱼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韵,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诗云:舴艋乘风挂楫轻,虬龙蛰穴浪花平;一声乃千山静,万里沧浪试濯缨。
    传说典故
    访求仙药
    相传,很早以前,勃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吃了能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秦方士徐福受始皇之遣由此乘船入东海去求仙丹。史载汉武帝为寻求仙药亦到此。
    八仙过海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入龙宫。众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厮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众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遨游而去。
    苏轼祷海
    苏轼在登州知州任上的时间极短,前后只有5天。在这5天的时间内,他曾两次登临蓬莱阁,写下了《望海》《登州海市》《北海十二要记》《题登州蓬莱阁》《登州孙氏万松堂》等诗文,为胶东的海天奇景留下了不朽篇章。其中在《海市》一诗的序言中,诗人这样写道:“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