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誉

    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之美誉

    时间:2023-11-30 00:30:07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452次   【】【】【网站投稿

    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目前刘公岛已经成为知名的5A级风景名胜区。



    刘公岛名称由来:

    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战国时,刘公岛上就有人居住。旧传此岛为“海上刘氏别业”,故称刘岛或刘家岛、刘公岛。《元史》称刘家岛,《登州府志》《文登县志》《崇明县志》或称刘岛,或称刘家岛。一说刘公岛又名龙宫岛,因岛上原有龙宫庙。一说旧传刘公为汉朝皇族一支,东汉末年避战乱来此岛,传说岛上曾有魏黄初碑记。另据岛上居民传说:昔年有南船遇风,漂泊该岛,几濒于危。岛鲜人烟,遇老夫老母刘姓者搭救,并以食馈船上人,老人旋而不见。船人以为神仙,因感其救生之恩,遂为之立庙祭祀,称刘公庙。《威海卫志》记载,岛上有刘公、刘母祠,“瓦屋数楹,泥塑双像”。英国强租期间,迫岛上居民外徙,庙宇亦随移至码头区北沟。


    刘公岛自然环境:

    地层
    刘公岛地处胶东地盾的东北部,是一长期隆起地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以下元古代胶东岩群的各类变质岩为主。自上元古代至晚第三纪,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遭受风化侵蚀,没有接受沉积,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的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限制。
    刘公岛岩层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透镜状大理岩。下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变粒岩,薄层黑云片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上部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变粒岩为主。混合岩化作用以机械注入为主,伴以渗透交代,长英质脉体呈不规则团块状、肠状贯入,形成肠状混合岩或伟晶岩带。厚度大于2175米。
    地貌
    刘公岛属大陆岛,由下元古代荆山岩群片麻岩构成,并堆积有上更新世黄土层,其前缘有被海平面淹没的迹象,西端有海拔12米的海蚀阶地。岛上峰峦起伏,海拔多在100米上下,主峰旗顶山,呈东西走向,余脉绵延迄海,海拔153.5米,为岛上最高点。地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岛岸线长14.77公里。北岸曲折,坡短岸陡,侵蚀特征明显,多海蚀崖。东北及西部近岸多明、暗礁石及乱石滩。南岸平直,多沙滩。沿岸有黄花湾、荷花湾、骡子圈、麻井子、贝草嘴、黑鱼嘴、东泓等岬湾。 
    气候
    刘公岛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境内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土壤
    刘公岛地理特征和附近大陆相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强,土壤受到严重地剥蚀和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质地粗糙,养分含量低,土壤发育时间短,多为薄层、中层的粗骨棕壤。丘陵的中下部,坡度逐渐减缓,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作用逐渐加强,土体内部出现淋溶淀积过程,土壤物理性粘粒和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的移动,上部发生淋溶,下部出现淀积层次,棕壤成土过程明显,多发育成中层、厚层普通棕壤。沟谷地带和山间泊地,由于流水搬运作用的不断进行,产生了分选性沉积,土壤细粒多流入大海,在山间泊地,形成了质地粗糙并具有不同排列层次的河潮土。近海处,由于海积作用和河流的冲积、洪积作用,多形成质地粗糙的滨海潮土和滨海潮盐土。从而构成了从低山丘陵到滨海平原,由棕壤性土—典型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河潮土—滨海潮土—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
    植被以木本植物为主。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生长着赤松和日本黑松等乔木林,以麻栎为主的灌木林,郁蔽度0.4—0.7,草本植物主要为羊胡草,是土层浅薄的粗骨棕壤的形成地带。丘陵中下部为针叶阔叶林相间,生长着刺槐、麻栎、果树和荆条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主要为贝草、狗尾草等,是粗骨棕壤与普通棕壤形成的过渡区。山前(间)平原、山间泊地主要为阔叶乔木,有杨树、刺槐、泡桐、楸树等;草本植物主要为贝草、白茅、蒿草等,是普通棕壤的形成地带。滨海平地、河流沿岸,是柳树、杨树、梧桐、泡桐、刺槐、榆树、黑松、棉槐及芦苇、茅草、三棱草等植被生长发育地带,与河潮土、盐土、风沙土的形成有关。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它们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木本植物的残落物质腐烂,产生有机酸,能促进矿物质的风化和矿物质养分的转化,同时由于矿物质溶解度的增大,使淋溶和淋失作用增强;草本植物则有利于养分的积累和培肥土壤。
    海湾
    刘公岛当威海湾口。威海湾位于赵北嘴和北山嘴两岬角之间,三面环山,海岸近似半圆形,海岸线长30多公里。南北两岸,山势险峻,岸线曲折。威海商港位于海湾北部,冬季很少结冰,航道可常年通行。威海湾口阔7公里,著名的刘公岛静卧湾口,将威海湾口分为南北两口:从刘公岛的贝草嘴至牙石岛为北口,口阔1600米,最深处34.5米,是威海通外的主要航道;刘公岛东端至南岸赵北嘴为南口,口阔4500米,最深处为19.8米。威海湾水色碧蓝,岸边花木茂盛,是游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倒水湾,位于刘公岛西岸。湾口介于黄岛与贝草嘴之间,向西北敞开,宽1.8公里。水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公里,纵深0.5公里。沿岸多石质海岸,岸外有礁石分布,岸坡较陡,无沙滩。
    荷花湾,位于刘公岛东北岸。湾口介于贝草嘴与黑鱼嘴之间,向东北敞开,宽1.5公里,水域面积约0.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公里,纵深0.5公里。软泥底质。沿岸多海蚀崖,嶙峋高峻,近岸处多礁石,该湾水深岸陡。
    骡子圈湾,位于刘公岛东海岸。湾口介于黑鱼嘴与大泓岛之间,向东北敞开,宽2.7公里。水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公里,纵深0.6公里。底质为软泥。沿岸多海蚀崖,近岸处多礁石。
    岛礁
    黑鱼屿,位于刘公岛东北,黑鱼嘴以东,岛岸线长0.29公里,岛高8.8米。其形如黑鱼头,故名黑鱼屿。
    黄岛,位于威海湾北口南侧,为一圆形小岛,与刘公岛相连,岛岸线长0.84公里,岛高12.0米。在甲午战争期间,黄岛炮台对封锁威海港北口、抗击日军入侵起很大作用。
    小泓岛、大泓岛,位于刘公岛东部,附近海水深广,故又称“东泓”。小泓岛岛岸线长1.3公里,岛高8.3米;大泓岛岛岸线长1.28公里,岛高5.5米。
    日岛,位于刘公岛南2公里,岛岸线长0.88公里,岛高13.8米。原为露出水面的一片礁石,远望似衣漂浮水面,故称衣岛。清朝初年,以其位于东海日出的方向,改名日岛。
    海情
    潮汐。威海港的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升2.03米,小潮升1.78米,平均海面1.20米,平均潮差1.33米,平均涨潮时间5小时54分,平均落潮时间6小时32分,平均高潮间隙10小时44分,平均低潮间隙17小时15分。累年最高高潮的平均值为2.74米,最低低潮的平均值为-0.55米,累年最高高潮为2.94米,最低低潮为-0.88米。
    海浪。冬季:是季风最强的季节,沿岸因多北风,所以,北向浪为主,频率为22%;西北浪为次,频率为18%;偏北向浪的总频率(指西北至东北向浪的频率和)为65%,冬季大浪(指波高≥2.0米,波级≥5级)较多,平均波高1.7米。春季:沿岸风向不稳定,浪向分布杂乱,仍有较多的偏北向浪。平均波高等于或稍大于1.0米。夏季:沿岸浪向分散,各方向的浪向频率不超过10%,偏南向浪总频率在25%以下。平均波高在0.5米以下。秋季:沿岸浪向分布与春季相似,平均波高在1.0—1.3米之间。威海湾主要浪向为NE(频率23.02%),其次为向E(频率8.78%)。
    冰情。威海港通常年份不结冰,但历史上个别寒冷的冬季,港池及其附近海域曾多次出现封冻。1877年冬,威海卫冻海,冰联刘公岛,人自刘公岛踏冰出走。1936年1~2月,威海港封冻,海冰冻至诸岛附近,港内冰厚15厘米左右。1968年2月、1977年1~2月以及1980年2月,均出现过大面积结冰甚至短时间封冻现象。

    景点简介:

    刘公岛战国遗址,在刘公岛东村东沟,1978年发现。出土器物有陶豆、陶罐、陶盆等残片,距今二千二百年左右。下层尚未发掘,遗址范围2,000平方米。
    北洋水师遗址,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清光绪十年(1884年),北洋水师进驻。十三年,清政府确定在威海卫建设海军基地。翌年,北洋舰队编成,丁汝昌为提督,拥有战舰22艘,另有练舰、鱼雷艇等20余艘。同时开始修建北洋海军的指挥机关提督署及海岸炮台、铁码头、船坞、弹药库等军事设施,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相继竣工。 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1月,日军分水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陆战清军再败,刘公岛遂成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动8次进攻,均被击退。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争25个昼夜,最后在舰队洋员和主降将领胁迫下拒降自杀,刘公岛落入敌手。 经过日军占领时期(1895~1898),英国租借时期(1898~1930),日军第二次占领时期(1937~1945)及国人自管时期(1945至今),北洋水师的设施虽有部分改变,但多数保存了下来。主要遗迹有:
    北洋海军提督署,亦称水师提督衙门。在刘公岛中部偏西,依山临海,坐北朝南。建筑为清式单层举架,砖木结构。沿中轴线建厅堂三进,周筑围墙,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大门居中,额题“海军公所”,李鸿章手书。门前构筑左右角楼和东西辕门,为大典会操、鸣金奏乐场所(图5-1)。西南建二层小楼式 望台。院内厅堂均以正厅为中心,两侧为配房和厢房,共68间。正厅自南向北分别为礼仪厅、提督厅和祭祀厅。配房和厢房分别为总兵、副将、洋员教习办公室及提调室、文武值班室等。正房与厢房之前,皆出檐构成前廊,三进之间,又分别在正厅东西两侧以南北走廊相贯通。二进院内建有地下储水池,容积约300立方米,设两个明井口,上覆铁盖。在日、英占据时,建筑物遭破坏,部分被改建,英国人还在一进院东侧新建水兵俱乐部。新中国建立后,提督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使用,1978~1984年进行大修。1985年4月移交地方文物部门,并设刘公岛文物管理所,在正厅内举办甲午海战陈列。至2002年底,开放礼仪、威海清军防务设备沙盘、北洋海军、北洋海军将领群像、军舰模型、威海之战、文物展、丁汝昌殉难处、甲午战争研究成果等11个展厅。
    丁汝昌寓所,辟为“丁汝昌纪念馆”。建于1889年,位于刘公岛西端,东距北洋海军提督署约200米,坐北朝南,属砖木举架结构。寓所占地7000平方米,布局与安徽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三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亲手栽植,老干已枯死,发出的新枝虬曲,生长茂盛,每年5月花团锦簇,清香四溢。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称“小丁公府”。
    水师学堂,在丁公府西北约300米处。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是继天津水师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之后,北洋海军兴办的第三所水师学堂。原有大小房屋63间,战争中被毁,现存东西辕门、马厅、照壁、堞墙和小戏台等。
    麻井船坞,在刘公岛西部南岸,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水面2万多平方米,设水泥船台和水下钢轨。
    北洋海防炮台,刘公岛上有清代北洋海军时期海防炮台6座,分别称为黄岛炮台、麻井子(又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迎门洞炮台、南嘴炮台、东泓炮台,与威海湾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控扼威海湾南北两个海口,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与炮台配套建有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相互贯通。炮台及配套建筑使用花岗岩砌筑、水泥灌浆,设计合理,工艺讲究,施工严谨,坚固实用。
    公所后炮台 在水师学堂堞墙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体与炮位两部分。掩体部分建于山阳坡,辟有南北向坑道,东西成一排,开7个洞门,坑道内壁以方石料两面起券被覆。筑地面炮位两座,呈圆坑形,直径皆13.4米,保存基本完好。坑道与炮位相通。
    东泓炮台,位于刘公岛东端,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有24厘米和12厘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厘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地道为砖石结构,兵舍依山而建,隐蔽坚固,甲午战争炮台毁于战火,现地道、兵舍保存完好。
    日岛炮台,在刘公岛南1海里处。原为礁石滩,清军自南岸搬土填筑。建地阱炮台1座,内置平射炮6门,地阱炮2门,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与炮位相通。炮台地阱深2米,径11米,阱壁筑有掩体和储弹孔,保存较好。
    北洋海军铁码头,位于刘公岛西南,为北洋海军停泊战舰之用,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铁码头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柱,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灌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1915年重建,上部改接铁架,长205米,宽6.9米,水深负7米。1935年铁板锈蚀,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中国海军、地方绅商、英国海军联合成立了修理铁码头工程委员会,重修后的铁码头,涨潮时可停泊万吨轮船。1953年,威海市政府将已锈蚀的铁板、墩桩、铁框等拆除,用优质钢材进行重修。1971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了实堤“丁”字形引桥。至今仍为人民海军使用。
    甲午海战纪念馆,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战争悲壮历史的纪念馆。馆高18米,造型奇特,犹如数艘相互撞击的舰船悬浮在海面上,并有一尊高15米的北洋水师将领塑像与整体建筑融为一体。占地1.42公顷,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1993年由刘公岛管委会与广东河源华冠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总投资6000余万元,1995年6月开业。海战馆内设序厅、北洋海军成军、颐和园水师学堂、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海战、旅顺基地陷落、血战威海、尾声厅9个展厅,采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和声光电技术,再现了北洋水师成军到覆没的历史过程。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是甲午战争纪念地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该馆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馆址设在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从1985年建馆到2002年共接待110多个国家的1000余万观众,其中包括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江泽民为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李鹏、乔石、刘华清、田纪云、李岚清、周谷城等领导人分别题词。博物馆管理保护着28处甲午战争纪念地文物旧址。
    至2002年底,该馆开放的景点有北洋海军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水师学堂、东泓炮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总面积达10余公顷。馆内藏有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300多件;其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中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墙正面镌刻着北洋海军有籍可查的400多位将士和外籍雇员的姓名、职衔;墙背面刻着刘华清上将题写的十二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甲午志士不朽,捍疆卫国光荣。其中水师学堂是清末四所近代海军学堂中惟一一座规模完整、有迹可寻的学堂。
    2013年,完成英租时期中国舰队司令官邸、英军德恩垂共济会馆、英利商行仓库、大英施医局和西摩尔街5处3600多平方米老洋房修复工程。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由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主持设计,于2008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7622平方米。该馆以《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分《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民族屈辱与抗争》《警钟长鸣》4个部分进行展示,陈展面积4500多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珍贵文物300多件,辅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刘公庙,位于刘公岛旅游码头东约300米处的丁公路北侧。传说在汉代刘公、刘母曾多次搭救海上遇险船民,渔人为感其恩,在岛上中部阳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庙,内塑刘公刘母像,后称刘公庙。此后,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此地,船民常登岸进庙祈祷,以求平安。188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捐款重修了刘公庙。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刘公岛后,刘公刘母神像被迁往岛外北沟村。1994年为开发旅游业,刘公岛管理委员会投资400多万元在岛上重建,占地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仿清式四合院布局,包括正殿、侧殿、钟鼓楼和山门。2002年,投资686万元对刘公庙进行了彩绘、地面铺装和正殿改造。游人至此,可全面了解刘公刘母的传说、祠庙变迁和刘公岛的历史沿革。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69公顷,占刘公岛总面积的74%,林地面积222.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园中有60多种植物竞相生长,树木以黑松为主,植被茂盛,流翠滴绿,栖息着梅花鹿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有6座清代炮台、北洋海军忠魂碑、刘公泉、动物园、观海楼、五花石、梅花鹿园、钓鱼台、听涛亭等10多处景观分布其中。属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地。
    刘公岛博览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六大展区、十九个展厅,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的三大主题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被称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具体包括六大景观:海圣殿、望海楼(复建)、中华海坛、甲午海战演示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鲸馆。
    刘公岛基督联合教堂,位于刘公岛邓公路,于二十世纪初由基督教兄弟会所建。加上附属建筑共八间,占地二百多平米,主要为外侨以及驻岛英军使用,教堂为石砌建筑,欧式风格,从窗户的形状看略带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与其他英租建筑相比较,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该建筑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高尔夫博物馆,于2012年5月开馆,分室内展馆和室外遗址两部分,其中,室内展馆部分,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收藏陈列了国内外各时期高尔夫捶丸、杆具等古董器具和高尔夫文献、邮票、明信片等历史资料,全面形象地展示了高尔夫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室外遗址部分,原状修复了英租时期刘公岛高尔夫球场,设有国际标准九洞,球道总长3029米,完全传承了当年球场的林克斯风格。
    刘公岛上的体育运动开始于英租时期。1910年,英国人在刘公岛修建刘公岛野球场,占地面积216,100平方米。英国强租威海卫后,在东门外大操场设足球和高尔夫球场,在刘公岛设四个足球场和一个高尔夫球场。
    中国刻字艺术馆,于2012年4月28日开放,该馆利用修复后的英租时期蒸馏塔改建而成,陈展面积600多平方米,馆藏200多幅刻字艺术精品,是山东书协刻字艺术创作基地和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刻字教学实践基地。
    刘公岛珍稀动物园,位于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西部避风朝阳、草木繁茂区域,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国宝大熊猫馆,于2010年9月30日落成,同年11月5日开馆,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四川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对名为“竹灵”“宁宁”的国宝大熊猫在这里安居。场馆具有浓郁的羌族风格,拥有室内、室外活动空间,并建有熊猫医院、熊猫厨房、隔音室等服务保障设施。台湾梅花鹿和长鬃山羊馆,于2011年5月28日开馆,场馆配备了地暖系统,建有假山水池、动物医院、监控室等配套设施,保证了台湾梅花鹿和长鬃山羊在刘公岛健康成长。同年,国台办设立威海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刘公岛举行揭牌仪式,威海成为全国8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台湾梅花鹿长鬃山羊纪念馆,于2012年6月9日建成开放,全程记录了台湾梅花鹿和长鬃山羊在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麋鹿馆,于2011年8月2日开馆,来自国内最大的麋鹿饲养区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的一雄两雌三只国宝级珍稀动物——麋鹿在此安居,是刘公岛首次引进麋鹿。
    龙王庙(丁公祠),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100米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末筹建海防,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基地,驻岛北洋海军和北洋护军筹资重修。为砖木举架结构,四合院布局,由山门(倒厅)、东西厢房和正殿组成,前后两院,共计房屋14间,连同庙前戏楼占地1700平方米。正殿内正中供奉东海龙王塑像,夜叉、龟相侍立两侧,东西两侧内山墙上分别绘有《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故事壁画。甲午战后置丁汝昌灵位,遂改为丁公祠。祠内置石碑两通:一镌“柔远安迩”,表彰提督丁汝昌;一镌“治军爱民”,表彰驻岛护军统领张文宣。皆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公岛绅商所立。大门前建戏楼1座。

    1988年刘公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9年获“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获“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称号,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和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2012年,接待进岛游客14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3%,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10月,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2021年12月17日,被山东省民政厅认定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