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道教发祥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
地貌形态
龙虎山、龟峰包含了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的重要形态类型,形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丹霞峰林地貌组合和象形丹霞景观的独特性。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单体地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的所有种类。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群体形态类型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标志,是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
地貌成因
依据丹霞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方式,地貌成因可大致划分为:雨水侵蚀型、流水(河流)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和溶蚀溶洞型等5个类型。
河流
信江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向西并在市区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入鄱阳湖。信江平均坡降0.44‰,平均年径流量3721亿立方米,水面宽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吨机帆船。
上清河(泸溪)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O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入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
湖泊
湖泊、水库景区北端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型湖泊,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常统称洪五湖,库容量分别为1326万立方米和2240万立方米,水面最大时分别可达4000亩和7110亩。
小型水库共有21座,其中小型3座,即龙虎山镇的桥头岭、源里和上清镇的历山水库刊。大型18座,其中属龙虎山镇的为峨眉峰、何家坝、杨井山、王岭、十分塘、里兴塘、何益寺、乌龟塘、东塘、马尾窝、洪桥、钟鼓岩、泗源13座,属上清镇的为小笠源、铜钱岭、清塘、饶冢、五四5厘。
应天山东部(景区外)的彭湾乡白庙水库为中型水库,并有小型电站。
瀑布
天门山瀑布群首先是三叠姊妹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亦4米,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峡谷里去就见青云瀑。依婆井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20余米高的瀑布。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地下水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入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矿化度0.02g/L~0.704g/L,总硬度0.22~1.084德国度,pH值5.5~8.0,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间。
龙虎山人文历史:
山名由来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龙虎山现在还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还曾在壁鲁洞发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等法术之书。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达30余年,从事过炼丹创道、编写道书、广招弟子和以符水为人治病等大量活动,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
道教文化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鹰潭贵溪县(今贵溪市),仙人张巨君主之。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道教历史
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正一道历代天师都居此地,世袭道统六十三代,沿守1900余年。他们多次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最高时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之一。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第四代天师张盛还归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这一时期的龙虎山正一道处于一种隐居深山、潜心修炼,充实改造教义思想的阶段,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信奉和肯定。当时道教内部有以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和由葛洪、陆修静等创立的“南天师道”,还有魏华存夫人创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鼎立的局面,合称“三山”。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良、革新教义思想,正一道教完成了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道祖老子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皇宗地位,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皇权的扶植。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亲自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其在京师置坛传箓,赐给金印,免去天师家族的各种税赋,而且在京师专门设立了“授箓院”。唐玄宗还亲自册封张天师为“太师”,著《祖天师赞》。唐肃宗时诏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武宗时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命以见官不拜”,赐金帛在山修殿宇、御书“真仙观”。公元860年,又命天师建金箓大醮,公元865年,册封祖天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经过唐朝历任统治者大力扶植,龙虎山正一道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两宋以后,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龙虎山上清镇的名字就出自这里。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皇帝为在职天师赐号之先河。此外,宋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至北宋末年,社会危机重重,宋徽宗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于1105年赐建府第。这也开了官方给天师赐建府第之先河。
南宋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也深受皇帝器重,理宗嘉熙三年(1239),赐张可大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道教皆归天师掌管,张天师成为由皇帝诰封的道教正一派领袖,天师府成为了江南道教的活动中枢。
元至明朝,正一道继续发展。宋朝末年,元世祖遣使臣王一清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世祖建立元朝后,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其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武宗即位时,召第三十八代张与材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元朝统治者对天师道的扶持几乎是代代相传,基本上每位帝皇对天师世系都有封赠。有元一代,正一道教地位显赫,受到了皇权的认可崇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道教中的领导地位。入明之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曾派遣使者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请发上天文书,授以“天运有归”符命,以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氛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授张正常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僚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天师出入皆驿马车船,待遇极高。朱元璋还赐银重修天师府第,为历代天师撰写赞词。正统二年(1437)正月,明英宗赐宴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并特召圣人后裔衍圣公同宴,各赐蟒衣、朱履,进一步确定了“南张北孔”两大世家的格局。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于成化三年(1467)所受的封号达25个字,从四十七代到五十代天师的婚娶礼仪都由皇帝主持,皇族闺秀碑许配给天师。
清朝初期至雍正年间,朝廷对正一道教仍是宠幸不替。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碑敕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雍正九年,还曾经赐帑银十万两,大修龙虎山宫观殿宇,购置良田赡养道众。
其后至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走向衰落。清道光帝以后,取消了天师入京朝觐制度等等。
嗣汉天师府
天师府是从第四代天师开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天师府原系宋徽宗赵佶赐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私宅,崇宁四年(1105)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1319)由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迁建于今址,即上清长庆坊,在今上清镇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赐白金15镒(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旧物。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是我国私家园林和道教建筑的艺术瑰宝。
龙虎山天师府“私邸门”西侧有一座万法宗坛,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是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万法宗坛”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标志。《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宗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可见“万法宗坛”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坛。
山峰景点简介:
主要山峰
圭峰
圭峰位于弋阳县南信江南岸,西距鹰潭35公里,地处三清山、龙虎山和武夷山之间。圭峰共有36峰,八大景观。圭峰原名龟峰,因山石相叠如龟,故名。
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上清镇南部5公里,最高峰海拔1300米。天门山属晚侏罗纪火山岩地貌,整个景区山坡陡险,谷地幽深,怪石遍布,森林茂密,巍峨壮观。
金枪峰
金枪峰位于天鹅湖东,又名碣石、杵臼石。金枪峰海拔118米,峰柱高约60米。
象鼻山
象鼻山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
排衙峰
排衙峰长约2公里,最高峰267.5米。排衙峰由多组山峰连接而成,是长期受水流冲刷侵蚀而形成的峰丛类景观,山势为南北走向,呈狭长型,最高峰海拔267.5米。从北至南的山峰主要有:北端的三清论道峰,中间的八戒梦仙峰、鲤鱼峰、状元峰、蜡烛峰,南端的大刀切峰等。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龙虎山植物区系属中国东南部湿润森林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武夷山西麓常绿栲楠林松杉林区。据统计,2012年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
森林类型主要有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其中: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处,上清、耳口、冷水等地为其集中连片的主要分布地,是多层次林带。上层以栲、栎、槠、柯及枫香、木荷等大乔木为主,中层以黄端木、杨桐、山苍子等亚乔木及部分大乔木伐蔸萌条为主,下层以莹任木、乌药、杜鹃、牛鼻栓、卫矛、乌饭等百余种小灌木居多。其中,还有大面积毛竹林,主要分布在耳口、冷水等地。在阔叶林带中,海拔愈高树种愈少。海拔700~800米处,只有壳斗科与木兰种中的少数树种,其中部分山区散生着小面积黄山松。海拔300-610米处,则有100多种科属.400多种类的阔叶树林。
植物资源
在龙虎山,主要资源植物可分为14大类。用材植物分布广数量大的有毛竹、马尾松、大叶栲、樟树、白楠、杨桐、丝栗栲、大叶青刚苦槠、甜槠栲,细叶青刚、水青刚、乌楣栲等。有些树种数量少,仅见于深山老林,然而甚为珍贵,如南方红豆杉等。杉木是最常见的优质用材树种,但野生杉已经少见,多为人工栽植。薪炭植物特别耐干旱,耐瘠薄,便刈割,萌蘖力强、生长快,易燃烧。已被广泛利用的主要是荒山上的木本植物,如杜鹃、乌饭、白檀、茅栗、千年矮等。在缺柴地区,各种蕨类、芒等草本植物也大量充作燃料。土生土长的马尾松是营造薪炭林的优良树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曾人工营造了数万亩马尾松林,这些人工林到80年代已全面长大成林,然而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灶具和燃料普遍改革,液化气和煤炭广泛进入家庭燃灶。群众说,如今矮山和近山林木长势好,成材快,主要是液化气和煤炭的功劳,许多矮山近山重现出攀登无路,人林困难景象。
动物资源
2012年龙虎山据调查统计有兽类40多种,占江西省106种的40%左右。
鸟类资源有170余种,占全省鸟类420种的40%以上。
已知爬行类动物,主要是蛇类,约占江西省蛇类种类的五分之一。
在两栖类中,大鲵(娃娃鱼)最为珍稀。另有有尾两栖类肥螈和蝾螈;无尾两栖类风景区盛产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钱蛙、沼蛙、泽蛙、雨蛙、刺胸蛙(石鸡)、岩蛙和虎纹蛙等。
-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石壁峭立狭如壶口——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图]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长安城“三大内”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图]
-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图]
- 山峦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图]
-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玄奘修建,盛唐风貌,文化体验[图]
- 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罕见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5A级景区[图]
- 法门寺:5A级景区,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地[图]
- 五岳之西岳——华山,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图]
- 黄帝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图]
- 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