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天一阁:江南庭院式园林,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5A级景区

    天一阁:江南庭院式园林,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5A级景区

    时间:2023-11-14 00:24:04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335次   【】【】【网站投稿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天一阁藏书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 一层面阔、进深各六间,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阁前凿“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5]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区格局:

    天一阁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天一阁藏书: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
    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构池亭,环植竹木,堆“九狮一象”假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这次献书,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然而,通过此次献书事件,天一阁被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和样板,皇家藏书楼,即四库七阁均仿天一阁建造。
    清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故居重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宁波府城鸦片战争爆发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景区简介:

    宝书楼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为一个通间,木地板,二层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上层为一个间,下层五开间,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天一阁前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藏书楼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
    尊经阁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
    东明草堂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明州碑林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范氏故居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现作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的一部分,展示范氏私藏时期的历史内容。
    司马第
    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原为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陈列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并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 
    千晋斋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干余枚,言其藏室曰“千晋斋”。在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之后,其将自己收集的晋砖全部捐赠给天一阁,
    天一阁在尊经阁西边特辟一室予以储存陈列,仍名“千晋斋”。1959年,天一阁扩建,将征购的天一阁东首的5间民房修葺一新,辟为陈列室,“千晋斋”迁于此。
    东园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
    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南楼
    南楼,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4]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
    秦氏支祠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
    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文物展览:

    收藏文物
    天一阁收藏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百余个姓氏。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烽、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
    天一阁将80余方碑刻移至后院,建立“明州碑林”。收集市郊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置于东园,数十方碑石嵌入东园新筑围墙上。
    遗存文物
    天一阁现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椠善本8万余卷。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