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雁荡山:5A级景区,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誉

    雁荡山:5A级景区,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誉

    时间:2023-11-07 15:43:40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510次   【】【】【网站投稿

    雁荡山,简称雁山、雁岩,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誉,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雁山路88号。雁荡山分为南雁荡山和北雁荡山,瓯江断裂以北称为北雁荡,以南称为南雁荡。主峰为百岗尖,海拔1057米,总面积450平方千米。 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文化底蕴丰厚。 雁荡山分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有500多处景点。雁荡山地质景点共统计260处,其中火山岩底层类33处、地质地貌类167处、(古)地质灾害类2处、生态景观资源33处、地质文化史记类25处。雁荡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观形象,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诗词5000多首,以及龙鼻洞等400多处摩崖石刻,还有南阁牌坊等历史古迹,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2005年2月12日,雁荡山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 2007年,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景区。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历经的四期火山喷发造化了雁荡山雄奇壮丽的景观。



    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文化底蕴丰厚。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至宋,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为雁荡山发展鼎盛时期。


    地质地貌:

    地质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也是流纹岩浆喷发的大型破火山。雁荡山古火山来源于板块运动:在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称古太平洋)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摩擦产生热能,使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当有断裂通往地表时,岩浆就沿着这一通道上升到地表,火山就喷发了。在经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过程后,岩浆覆盖在原始地貌上,岩浆中的流纹岩成为了雁荡山的主要地质。
    地貌
    雁荡山属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与乐清湾相接,为海积平原。山脉多呈东北一西南向分布,海拔一般500到600米。
    雁荡山地貌分三类:第一类是中山,海拔大于800米,主要分布在地质公园中央部位,西自雁湖,东至百岗尖一乌岩尖,构成分水岭。岩性为破火山中央侵入体一石英正长岩。
    第二类是低山,以岩性分三种。第一种,岩性为雁荡山火山第三、第四期喷发的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受到NEE向断裂或劈理的作用,常呈锐峰、象形山(石)或由柱状节理组成的石柱山和V型峡谷。海拔在600—800米。第二种,岩性为雁荡山火山第二期喷溢的流纹岩。由3—5个岩流单元叠置的巨厚流纹岩层,是构成雁荡山风景地貌的主体。主要有叠嶂、方岩、石门、柱峰、岩洞、天生桥与峡谷。海拔在600米以下。第三种,岩性为英安质(低硅)熔结凝灰岩,构成的山体坡度较缓,缺乏陡的岩壁,发育V型谷与涧溪,局部有象形石。处地质公园外圈,呈半环状分布。
    第三类是平原,分河谷冲积平原,分布于河流沿岸;洪积平原,分布于山间小盆地;海积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常构成滩涂湿地。
    水文
    雁荡山山体基本是致密的火山岩裸露,土壤层很薄,积水面积较小,基本没有含水层,大量降水都通过地表水流走了。大龙湫的水源补给来自龙湫背,上游流域面积仅0.98平方千米。没下雨时,大龙湫只能依靠不到1平方千米的地下水进行补给,一旦降雨少了,没有地下水补给,溪流就会变干,瀑布也会变小。雁荡山900米高度上有一层很厚的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岩石与土壤,地学上称作风化壳,大龙湫源头流域和雁湖底层都有这层厚厚的风化壳。风化壳的作用就像海绵,起到蓄水的作用。雁荡山水系多呈放射状、树枝状分布,自西而东注入乐清湾,较大的有大荆溪和清江。
    气候
    雁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最冷一月平均气温5—7℃,极端最低气温-7℃,最热7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33℃,平均无霜期269天。
    雁荡山年平均降雨量1935.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1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7%。季节性降雨明显,夏初5—6月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雨量占全年的26—28%,7—9月受台风影响多雷阵雨或大暴雨,雨量占全年33—40%,平原谷地易受水灾。主峰海拔1056.5米,有阻挡北来寒潮作用。
    雁荡山云海平均日数随季节发生变化。春季(3—5月)云海出现日数最多,秋季(9—11月)最少。春季平均云海日数50.89天,最多为70天(1960、1973、1980年);秋季平均云海日数32.02天。

    雁荡山主要景点:

    灵峰景区
    灵峰之名开始于唐咸通(860—874年)以前,起名以来一直是代表该景区的总名称。景区东起蒲溪,西至乌岩尖,南到白溪,北际马家山岭,面积46平方千米,属雁荡山风景精华“二灵一龙”之一。区内胜景繁多,人文历史悠远。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二十六峰、二十四岩十八洞、四寺二庵、三嶂五石一尖、三岭四谷一天、五泉三瀑四潭、三溪二坑一湖、四桥七亭二坊等一百三十二处。
    灵岩景区
    灵岩景区属山中风景精华“二灵一龙”之一,得名原因是矗立于灵岩寺后的屏霞嶂古名灵岩。景区东起响岩门,西至马鞍岭,南到飞泉寺,北达百岗尖,面积约9平方千米。范围虽不大,但区内景点密集,历来是游人向往之地。计有十八峰、二十一岩、十二洞、七石六嶂、三瀑六泉、二水二溪、二湖二潭、三岭二坑、三亭三桥、三谷二门、一阙一塔、二寺一庵一轩等一百多处景观。
    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岩正当其中,处东内谷西端深处,为山中最为深藏的景区之一。人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因“浑庞”而生肃穆。
    三折瀑景区
    三折瀑景区从20世纪90年代始从灵峰景区析出三折瀑、净名谷和十井坑等景点独立成一景区,并以三折瀑为名。景区范围东起鸣玉溪与碧玉溪交汇处的鸣玉桥,西至与灵岩景区连接的翠微嶂,北至餐霞岗,南至十井坑,面积约10.5平方千米,计有十四峰、十七岩,七嶂八洞、三谷五亭、三瀑二溪、二坑二桥、一寺一陵、一门二天十井等七十七处景观。
    三折瀑景区处“二灵”之间,交通便利,景点相对集中,以飞瀑奇石和重崖叠嶂幽谷为主要景观。主要景点集中在三折瀑和净名谷中。三折瀑是一水穿越三重雄嶂形成形态各异的三级瀑布。三折瀑的开发是个历史之迷。它紧贴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净名寺,中折瀑崖壁上有宋淳熙壬寅(1182年)张君卿来游的摩崖题字,但是,宋、元、明三代的游记诗文中都没有关于它的内容,直到清道光年间净名寺僧道融的《雁山新便览》中才出现三折瀑之名。然而,除了成书于清乾隆五十四年的《广雁荡山志》中有“龙游洞,旁有瀑布水”的内容外,没有诗文游记写到与它有关的文字。直到民国年间,三折瀑之名始显。
    净名谷的开发较早,谷口净名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但从大中祥符年间任两浙提点刑狱官吕夷简《净名寺》诗“最爱老僧年八十,一生长住翠微中”的句子推算,这位年八十的老僧,在北宋立国之前便已住在这里了。净名谷中风景密集,历来为游人所称道,十井坑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山谷,以谷中十个疏密布列口圆如井的谷底水潭闻名,但因环境偏僻,历来被游人所疏忽。
    大龙湫景区
    大龙湫景区因大龙湫瀑布得名,范围即旧时西内谷全境。东起马鞍岭、西到桐岭、南至筋竹涧口,北至百岗尖。面积约38平方千米。计有十六峰、十四岩、七石五嶂、六洞二阙三门、六瀑三溪、十潭一峡、六寺四庵、七亭一轩一院、八岭二尖、二桥一镬等一百一十个景点。此外,还有两处天然龙字和一处奔马图。
    大龙湫景区是山中开发时间最悠久的景区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历史古迹保存最多的一个景区。许多资料表明,两晋南北朝时,雁荡山的主要景观已被外界认识,散见于各种资料中的六处属六朝时代的事件,该区即占了四件(相传晋永和年间西域罗汉诺讵那率八百弟子到雁荡山居大龙湫前、诗人谢灵运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在芙蓉峰东麓建昭明禅寺、陈隋时天台宗高僧智者大师咐嘱大龙湫“遇旱当施甘泽”)。留传至今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大龙湫前唐诗人杜审言的题名,相传的十八古刹该区占有六座。同时,古刹中,龙湫院历来被外界所忽视。相传龙湫院原来是诺讵那尊者涅槃之处的雪屋,于清乾隆年间迁至今址。这许多古刹,说明了大龙湫景区传统佛教文化的深厚。
    在自然风光方面,大龙湫以单级落差197米的高度列中国瀑布之冠,同时也跻身中国四大名瀑之一。筋竹涧中瀑、潭、峡、溪、峰相映连璧,形成了与其他景区风景迥异的水景特色。该区还拥有全山最高峰百岗尖,形态变化最多的剪刀峰等,形成了该区山高、峰奇、水秀、寺古、物稀等内容丰富的旅游文化品位。
    雁湖景区
    雁湖景区旧名西外谷,改名后景区范围不变。东起桐岭(东岭),西到白岩(碧落峰),南到芙蓉湖,北到雁湖岗,面积约60平方千米。计有十三峰、二岩二石、六洞六瀑三潭,二湖二溪二谷,二门四寺一天等五十四处景观。
    雁湖景区是雁荡山的发祥地。雁湖是雁荡山名字的起源,传诵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花村鸟山”的嘉名即因本区二处风景而产生。据山志记载,该区曾拥有本觉、凌云、宝冠、古塔、石门等五座属于雁荡山十八古刹成员的名刹,由于历史的原因,今仅存本觉寺。此外,据李孝光《雁名山记》文载,雁湖上还有过到元代已湮没五百多年的佛寺“比丘塔院”,这一切,说明了都说明了该区曾有过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同时,雁湖岗上观日出是山中传诵已久的重要美景,至今已形成了山中一个别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在风景方面,该区仍以奇峰、怪石、飞瀑等景色为主要观赏景观。主景区雁湖、西石梁、天柱门和石门等地与大龙湫景区比较接近,是该区中风景密集区。南部的芙蓉湖水面广阔,俱有田园风光,这是山中其他景区所没有的景色。
    显胜门景区
    显胜门景区因境内的显胜门取名。东北起横溪头,西至与永嘉县接壤的锯板岭;南至雁湖岗、北到大帅岩,面积约50平方千米。计有十峰、十一岩、二嶂五洞、二石二门、六潭一溜一溪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等景点五十二处。
    显胜门景区范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形。主要景点基本都分布在沸头—南閤溪两岸。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溪北大山,自籍袅迤逦而来,皆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该区风景的特点。
    仙桥景区
    仙桥景区因仙亭山脊的仙桥取名,历史上,因为与显胜门景区同处雁荡山北部而统称为荡阴山水。《广雁荡山志》中因为宋乐清县令袁采在《雁山图序》中有南閤、北閤之名,将显胜门景区称为南閤山水,称该区为北閤山水,后才正式定为今名。景区范围东起老鼠咀,西到与永嘉接壤的双坑岭,南到白岩山,北到六坪山,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包括有一镇三乡的行政区域,是山中面积最大的景区。计有十峰、十二岩、四洞三石、一门一潭、三溪一湖、一桥一寺等三十七处景点。
    仙桥景区景点名字大多带有一仙字,与腹地中许多景点名字带佛字或与佛教有关的情况成了显明的对比,这应该与区内有许多仙人传说有关。该区是山中开发最早的景区之一。据《浙江通志》记载,区内福溪乡御营村系南朝齐代将军潘端明领兵驻札的营地而命名,又《广雁荡山志》所引《旧雁山志》有“齐梁间,北閤耕者芸涧上”等内容,说明南朝时该区已有居民和农耕活动。如果把仙桥和王子晋的传说结合起来分析,该区开发的时间可能会更早。
    羊角洞景区
    羊角洞景区由羊角洞和双龙谷二个各自独立的风景小区组成,居雁荡山最东部,北和东与温岭市接壤。面积3平方千米。景区以羊角洞取名,计有一峰一谷二峰、九岩八洞二宫、一湖一堂三潭等二十八个景观。该区曾独立于雁荡山之外,后才归入雁荡山风景区范围。区内以奇洞雄嶂峡谷幽潭为主要景观。与雁荡山腹地中众多佛教寺院建筑不同的是该区道教气息浓厚,宗教建筑基本上是道教宫观,其中羊角洞中的玉蟾宫是乐清市最大道教宫观之一。相传紫阳真人周义山和宋代道士项洗先后在这里修真得道,可说明羊角洞道教历史的悠久深远。到清代,羊角洞作为乐清、温岭二县边境最大的道教洞府的地位已渐渐地明确和确定下来。由于这一原因,与羊角洞比邻的众多洞府也都供奉道教神祗,形成了该景区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距羊角洞二千米的双龙谷中山水清幽,悬崖上保存有宋代摩崖石刻一处,说明八百多年前已被人发现。

    雁荡,原意是指鸿雁栖息的水荡,说的是雁荡山西部高峰顶上的一个湖。旧《浙江通志》载:“雁荡山在温州府乐清县东九十里,高四十里,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多宿于此,故名。”这段文字既解释了雁湖之名的来历,也说明了雁荡山是因为雁湖的原因而提名。既名雁湖,叫雁荡另有一个缘由。
    所谓湖,是指积水的大泽,而荡则是指既积水又长草的洼地而言。根据历史文献中有雁湖很早就已淤塞成芜田的内容分析,“雁湖”和“雁荡”应该是因自然环境变迁而先后出现的含义相近而又所区别的两个名词,历史上应该先有“雁湖”之名而后才被改为“雁荡”的。“雁荡”之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替代已遭淤塞而长草的雁湖之名的,又后来,因为“雁荡”被用作了山名,雁湖也就恢复了原名。历史上,“雁荡山”有时又被写作“雁宕山”。据《正字通》:“(荡)与宕通”,则是说“雁荡山”与“雁宕山”义同。但清乐清籍文士施元孚(1706—?)则有不同的看法:“荡以水言,宕以石言”,大意是说“雁荡山”者,是因为雁湖而言,说“雁宕山”者,则是因为山峰多石而言,可备一说。

    雁荡山开发时间悠久,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也颇具特色。据旧志书记载,计有十八古刹、十院、十六亭、一百零二峰、四十六洞、六十一岩、八谷、十四嶂、十岭、十三溪、十七潭、十三瀑、七门、一桥、二湖、六坑、四水、四泉、二十六石等门类,此外还有一些不入门类的景点未统计在内。根据地名普查所出的资料,与旧志书所载又略有不同,共计有景目五百五十多个。历史上,人们根据山岭走向把全山分为东外、东内、西外、西内四谷和南、北二閤六大景区。后来一方面因全山景区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根据游人脚步和景目分布范围划分为八大景区,分别以各景区内的主景点名称命名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和羊角洞景区,其中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景区的的范围与所属旧名景区基本一样,只有东内谷和东外谷的景区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东内谷中分别以景点分布情况分设灵岩、三折瀑和灵峰三景区;二是取消了东外谷景区,将所属范围纳入灵峰景区;三是增设了羊角洞景区,旧志书曾将区内的双莲洞纳入东外谷,事实上双莲洞所在地距东外谷约二十里之遥,因此需独立设一景区。雁荡山地质景点共统计260处,其中火山岩底层类33处、地质地貌类167处、(古)地质灾害类2处、生态景观资源33处、地质文化史记类2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