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麋鹿基因库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保护区总面积 78000公顷,其中核心区2668 公顷,缓冲区2220 公顷,实验区73112 公顷。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保护区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近1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国内外青少年38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40%,为开展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发挥了巨大作用。2019年七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遗产区域名单。保护区为典型的滨海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滩涂、季节河和部分人工湿地,有大量林地、芦荡、沼泽地、盐裸地和森林草滩。大丰区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适宜喜温作物生长。海洋性气候表现在春季温度回升慢,秋季温度稳定且下降亦缓,初霜迟,无霜期长。季风性气候表现在冬季受大陆季风冷空气影响,多西北风,以少雨天气为主,常出现低温和霜冻;夏季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多东南风,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春秋两季处于交替时期,形成干、湿、暖、冷多变气候。春夏季、秋冬季界限不明显。冬季气温偏暖,大雪冰冻封河现象很少见。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兽类14种,鸟类182种,爬行两栖类27种,昆虫299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一级有麋鹿、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二级有河麂等23种。保护区有千余头从英国重引进的麋鹿,物种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40多种,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为盐生草甸、盐土沼泽、水生植被。还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抛荒地。区系成分复杂,但群落发育较年轻。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稳定性较差。有世界分布属的芦苇、苔草、碱蓬、盐角草等;北温带分布属有拂子茅、鸢尾及罗布麻等;泛热带分布属狗牙根;热带亚洲及热带大洋洲分布属结缕草、地中海及中亚分布属獐毛以及南温带与北温带间断分布的雀麦属等。无国家级保护植物。
1986年,依托从英国引进的39头麋鹿,在黄海滩涂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经过两年的“引种扩群”和十年的“行为再塑”两个阶段后,保护区从1998年开始着手实施拯救工程的第三个阶段:“野生放归”。十年间四次放归53头麋鹿,经过十年艰辛探索,野生麋鹿每年递增13.2%。已经形成了118头的野生种群。截至2013年9月大丰麋鹿总数达到2027头。 经过多年时间的跟踪观察和监测,麋鹿的野生行为不断恢复,它们在野外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和自然保护意识,连续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成功产仔,并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归大自然,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建设目标,成为世界麋鹿保护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拯救麋鹿
20多年来,其他国家麋鹿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大丰麋鹿种群数量已增长了25倍,成为世界麋鹿种群扩大的先锋。为此,麋鹿就此从“红皮书”中退出,被列为珍稀物种。这是麋鹿保护过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野生麋鹿在南黄海湿地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种群中已出现了重孙辈。经过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种群在大自然中的数量超过100头,基本脱离了种群发展的“危险期”。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护区在全国麋鹿分布相对集中和比较分散的地域对它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观察,发现了麋鹿到山上的树林中栖息和一头雌麋鹿同时哺乳3头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采食大米草等活动行为。这三项重大发现,是中国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对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次生效应
大丰保护区已经形成了林、草、水、鹿、鸟共生的生态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态系统,曾经被认是外来生物有害物种的互花米草成为麋鹿喜爱的食品,纳入了保护区的生物循环链。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内有12种兽类、27种两栖爬行动物、315种鸟类、599种昆虫和499种植物等。其中丹顶鹤、黑嘴鸥、天鹅、白尾海雕、牙獐等3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数量亦逐年增加。鸟的种类和数量的增长尤为突出,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提升,黄海湿地效能充分显现。
衍生经济
在经济方面,保护区已经成为滩涂旅游的重要景点,每年的游客达到三十万人,旅游也带动了周边乡镇的餐饮、旅馆、交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成为附近农民致富的重要依托。而每年一度的大丰麋鹿节,已经成为展示盐城生态形象和生态保护成果、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舞台,每次都带来了十多亿元的洽谈成果。
科研成果
麋鹿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世界空白。在麋鹿引种还乡,恢复其野生种群工作中,保护区不畏艰难,探索出了麋鹿繁衍生息的规律。保护区科研人员在野外步行几万公里,写下观察日记3000多篇,收集了18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5篇,其中1篇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收藏。撰写世界第一部麋鹿研究专著《中国麋鹿研究》(40多万字,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并撰写科普著作《神鹿回归》(15万字,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编著科研论文集《麋鹿保护与研究》(50万字)。已获得科研成果60多项,参加并主持科研课题18个,其中5个课题分别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麋鹿对光周期适应”,“麋鹿活体取茸”等4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
研究交流
启动南黄海湿地调查
中国南黄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大型调查项目于8月在麋鹿保护区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和麋鹿保护区联合进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志刚教授与著名麋鹿专家丁玉华研究员共同主持。
调查是以盐城滩涂湿地为重点,并沿着盐城市海岸线向南北延伸,将全面调查中国南黄海湿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气象、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可食植物,鸟类资源等情况,为地方生态建设、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举行国际水鸟普查技术培训研讨会
2007年11月19~22日,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日本经团连自然保护基金会协办的“2007年国际水鸟普查技术培训研讨会”在麋鹿保护区举行。来自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保护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等40多家单位的80多名代表,以及来自湿地国际、西班牙、澳大利亚的10多名外国专家参加这次研讨会。
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亚太迁徙水鸟保护情况,研讨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举措,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迁徙水鸟保护工作。会议回顾了迁徙水鸟保护战略执行情况及中国水鸟网络点所开展的工作,交流了水鸟保护的信息与经验,并对水鸟普查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会议还重点研讨并明确了未来水鸟普查活动的发展方向。
景点简介:
封神台
封神台是根据姜子牙筑台封神台的传说修建的。元始天尊命姜子牙下山辅助周武王,兴国灭纣,姜子牙骑着四不象四处游说,并在东海之滨筑台封神,使得六神归位、百战百胜。这座封神台高39米,象征了当年回归的39头麋鹿。这座台塔有一些特别之处——第五层是没有门的,因为我们保护区在建立之初,由于严重供应水资源不足,于是想建座水塔,可是在这样和谐自然生态景观中建一座水塔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就做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第五层作为储水库。既解决了水资源问题又便于游客观光赏景。
观鹿台
这是仿北京南郊的观鹿台建设的,这个观鹿台,是为了给游客看鹿方便。观鹿台的台阶是39层的,并被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象征了保护区发展的三个阶段:引种扩群、行为在塑、野生放养。在此我们可以享受到皇室的待遇看到一群悠闲的麋鹿。
听嗷坡
这座墓碑是为麋鹿而建的,这里安息着1986年回归中国的39头麋鹿。它们完成了它们祖先还家的夙愿,在黄海滩涂上扎根、繁衍,使麋鹿家族香火不断,如今保护区内1169头都是他们的后裔。当初它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长的7岁,麋鹿理论寿命25年,实际17——18年,如今它们的生命都已圆满划上了句号。可以称得上是人类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伴——野生动物建造的最大的纪念碑。1986年,39头麋鹿就是在这儿走下卡车,呦呦几声,奔向一望无际的黄海滩涂的。因此,这儿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听嗷坡。
麋鹿本纪书法石刻
世界上最长的以麋鹿文化为题材的石刻书法长廊。全长42米,高3.9米,39块黑色大理石镶嵌在古朴的长廊上。寓意着39头麋鹿的后代香火旺盛、绵长亘远。“麋鹿本纪”全文由全国知名麋鹿文化研究学者马连义先生撰稿,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张重光先生草书。它以《史记》中记载皇家历史的体裁形式“本纪”,用文言文记述了麋鹿物种起源、与先民共存、千百成群、溃不成群、深居园囿、飘零异乡、绝处逢生、回归故土、种群复兴的坎坷曲折的历史。它集书法、石刻、美文、历史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赏价值。
生物大观园
热带雨林的奇异风貌、世界各式地貌的沧桑变化、蝴蝶谷的神秘悠远以及“地球之肾”的奇特容颜……这里汇集了海、陆、空中各种珍稀动物的标本以及相关知识,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最佳。
-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石壁峭立狭如壶口——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图]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唐长安城“三大内”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图]
- 骑车漫步,俯瞰十三朝古都——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图]
- 山峦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图]
-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玄奘修建,盛唐风貌,文化体验[图]
- 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罕见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5A级景区[图]
- 法门寺:5A级景区,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佛教圣地[图]
- 五岳之西岳——华山,五岳之西岳,奇险天下第一山[图]
- 黄帝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图]
- 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