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总站 [切换]
    鸿瑞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 热点资讯 > 热点资讯 >  同里古镇:始建于宋代,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为一体的“小桥流水人家”

    同里古镇:始建于宋代,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为一体的“小桥流水人家”

    时间:2023-11-04 01:48:32  编辑:去哪游  来源:  浏览:346次   【】【】【网站投稿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同里古镇主要景点:

    明清街
    古镇商业街之一。1996年建,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四字由费孝通题书。
    耕乐堂
    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同里湿地公园
    位于镇东北部,东南与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邻,北依澄湖,南邻白蚬湖,是同里与周庄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园内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园、香樟园、银杏园、桃园、药草园、翠梨园、竹林园、苗圃、鱼塘等。
    王绍鏊纪念馆
    在富观街35号,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平方米,以弘扬王绍鏊精神为主题,以王绍鏊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实物、绘画、图片等手段再现王绍鏊同志的光辉业绩。其中,一楼为专馆,陈列有文献、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展示了王绍鏊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
    松石悟园
    简称“悟园”,即“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在石皮弄中,邻近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
    占地1600平方米。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故谓“悟园”。
    陈去病故居
    是一处古朴的清代民居,占地1364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取名“浩歌堂”,是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横匾。“女宗共仰”匾系孙中山先生褒扬陈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诲,以致于成”而亲笔所题。百尺楼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所著《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定名。
    罗星洲
    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位于镇东,是同里湖的一个小岛,须乘小船前往。
    南园茶社
    位于古镇区南端历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晓烟”景致之中,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初名“福安茶社”,建于清末,四开间,传统砖木结构,清代风格木雕装饰,上下两层,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崇本堂
    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南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望。钱幼琴,同里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有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五进。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
    嘉荫堂
    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11年(1922),四进,门窗梁栋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两万两。与诗人柳亚子同宗。
    主建筑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这组透雕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三桥
    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梁式。吉利桥跨漆字、秵䆂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秵䆂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
    退思园
    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楼(总共十楼十底),以园主字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两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畹芗楼下另设下房数间,供侍者居用。内宅为园主居住及藏宝重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馀都为近世复制。

    古镇文旅:

    走三桥
    是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同里走三桥习俗中的“三桥”是指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静卧同里古镇区的三座古石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是古镇同里的桥中之宝。
    2011年,吴江市(今吴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同里走三桥习俗为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打莲厢
    莲厢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一种民间自制器乐。它一般选用一米长、内径为两厘米左右的青竹为原材料,艺人们从两端起每隔10厘米左右就在竹筒上打一个穿通的孔,在孔中嵌两个铜钱(孔稍大于铜钱,能摇响铜钱即可),并用螺丝螺帽固定住,同时在此处系上红绿黄的绸带。一般两端各打三个孔,系上三对五彩绸带。
    打莲厢就是艺人们手持莲厢,和着乐曲按照各种方法用莲厢拍打自己的手脚、胳膊、肩腿等。舞动时,莲厢内的铜钱会因此发出悦耳的声响,五彩的绸带也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初时的莲厢艺人一般为男子,身穿白衣白裤,在庙会及重大活动中表演。后来,女子也打起了莲厢。妇女们时常身穿蓝布印花衣衫,头包蓝布碎花头巾,在各种喜庆场所及节日里翩翩舞动。

    镇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退思园、丽则女校、耕乐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同里镇、陈去病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控单位13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82处,消失8处。先后已有“中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世界文化遗产教育基地研讨会”和“古镇保护与发展”等3个国际性论坛在同里召开,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同里模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成为他们学术研讨的案例。“作为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里不断更新的古镇保护理念与古镇保护背后的人本情怀值得我们借鉴。”马克说。同里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单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就达6.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61%。上世纪70年代末,同里就启动文化遗产保护。该镇首先从摸清家底入手,邀请同济大学和省、市建设、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一起对全镇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开展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摸清文物古迹的保护现状,并建立了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管理。